惊蛰刚过,农机厂的试验田还冻着层薄冰,叶辰却已经带着人在地里钉木桩了。木槌敲在冻土上,发出沉闷的“咚咚”声,震得他虎口发麻,桩子却只钻进寸许。小郑蹲在旁边记数据,铅笔尖在本子上戳出个小洞:“叶师傅,这地硬得像铁块,测土壤阻力怕是不准。”
叶辰直起身,呼出的白气在眼前散开,他望着远处覆盖着残雪的坡地,眉头拧成个疙瘩:“就是要这时候测。王大爷说,开春化冻时土地最‘瓷实’,机器在这种地里能跑顺了,到了雨季才不容易陷。”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里面装着几枚磨损严重的传感器,“这是上次从报废播种机上拆的,灵敏度还够,先凑合用。”
研发新发动机的念头,在去年秋收时就扎了根。当时李家庄用进口收割机收玉米,爬到半坡突然熄火,王大爷的儿子急得跳下车,却发现是发动机“水土不服”——进口机的燃油喷射系统适应不了高海拔地区的气压,在平原上跑得欢,到了丘陵就“蔫了”。
“咱的发动机,得先过‘水土关’。”叶辰蹲在木桩旁,把传感器埋进土里,线缆在冰面上拖出道浅痕,“不光要能爬坡,还得喝咱这的柴油不‘闹脾气’,冬天不怕冻,夏天不怕晒。”
小郑抱着个保温桶跟过来,里面是秦淮茹凌晨熬的小米粥,还温着:“王主任刚打电话来,说市里的专家下午到,让咱准备点‘像样的资料’。”他指了指叶辰手里的旧传感器,“咱用这些老物件测数据,专家会不会觉得太寒酸?”
叶辰舀了勺粥,热气模糊了镜片:“寒酸怕啥?管用就行。去年张老汉用木棍量地垄,比卷尺还准呢。”他抹了把嘴,指着远处的坡地,“下午让专家亲眼看看,咱这的地跟平原不一样,机器得按咱的地形‘量体裁衣’。”
正说着,李怀德骑着自行车赶来,车后座捆着个沉重的木箱,轮胎在冰面上打滑,差点摔进沟里。“叶师傅,你要的旧发动机零件弄来了!”他解开绳子,箱子里滚出几台锈迹斑斑的缸体,“废品站淘的,都是在咱这跑过十年以上的老机器,我拆了三天,发现它们的活塞磨损规律都差不多——左边比右边磨得厉害。”
叶辰眼睛一亮,抓起块活塞比划:“这就是丘陵地的特点!机器长期单侧受力,活塞偏磨是通病。进口机没考虑这个,所以用不了两年就得大修。”他在雪地上画了个草图,“咱的发动机,曲轴得加粗,连杆用高强度钢,把偏磨问题从根上解决。”
保温桶里的粥渐渐凉了,三人却浑然不觉。李怀德蹲在地上拼缸体零件,小郑在本子上画受力分析图,叶辰则拿着卷尺量坡地角度,偶尔抬头看看天——云层厚得发灰,像要下雪,这正是测试发动机低温启动性能的好时候。
下午专家到的时候,叶辰他们刚把最后一组数据录入旧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曲线歪歪扭扭,却真实地记录着不同坡度下的土壤阻力、温度变化和气压值。为首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看着桌上那堆“拼凑”起来的测试设备,眼里闪过丝诧异:“你们就用这些……测数据?”
“专家您看这个。”叶辰没急着解释,而是拉着他往试验田走。雪地里,台改装过的旧拖拉机正突突地爬坡,排气管喷出的黑烟里带着股呛人的柴油味,却稳稳当当爬到了坡顶。“这台的发动机缸体,我们按刚才发现的偏磨规律改了活塞角度,您看它的油耗——”他指着仪表盘,“比没改前降了12%。”
老专家蹲在拖拉机旁,手指在缸体接缝处摸了摸,那里有圈不规整的焊痕,是李怀德用废焊条补的。“这焊点够‘实在’。”他突然笑了,“我在德国考察时,看他们的实验室用激光测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可到了咱这山区,照样得看机器能不能在泥地里打滚。”
叶辰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赶紧把那盒旧传感器递过去:“这些是我们记录的十年土壤数据,虽然简陋,但都是真东西。我们想研发的发动机,功率不用太大,但必须耐造、省油、适应咱这的气候地形。”
老专家翻看着数据本,纸页边缘都磨卷了,上面除了数字,还有些用铅笔描的小图——有时是王大爷画的地垄形状,有时是张老汉标注的“容易陷车的泥坑位置”。“这些比任何曲线图都珍贵。”他合上本子,语气郑重,“你们的思路是对的,研发不能光盯着参数表,得盯着土地和人。市里可以给你们拨启动资金,但有个条件——样机出来后,先在这试验田跑够一千小时。”
送走专家时,雪真的下了起来,细密的雪沫子落在发动机零件上,像撒了层糖霜。王主任搓着冻红的手,眼里闪着光:“这下踏实了!我这就去申请实验室,再给你们配台新电脑。”
“实验室不用急着建。”叶辰望着试验田,雪花落在他的发梢,“咱先把数据攒够了再说。王大爷说,好种子得先在土里埋阵子,才能扎根发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四合院:从工伤开始的逆袭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四合院:从工伤开始的逆袭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