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在那次基地测试中“不小心”撕开迷彩布边缘,露出内部错综复杂的微光纤网络,这一画面如同最高等级的机密,被严格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然而,在“办公室”有意识的、经过精密计算的“信息管控”下,一条经过“污染”的、模糊的信息流,还是如同渗入沙地的水痕,悄然蔓延至某些特定的、活跃的境外情报渠道。
信息的核心被简化和扭曲为:【目标道具内部存在高复杂度集成光导结构,疑似技术关键】。至于这结构具体是什么形态、何种材料、如何工作,一概语焉不详。这种半遮半露的情报,反而更加勾起了追逐者的贪婪与焦虑。
境外各大研究机构与情报组织,刚刚在“柔性变色材料”的路线上碰得头破血流,收到这条新线索后,如同在迷雾中看到了新的路标,几乎毫不犹豫地再次集体转向。
“光导结构!重点是内部的光纤矩阵!”
“我们之前的思路错了!这不是简单的表面变色材料,而是基于内部光传输和调控的主动伪装系统!”
“必须立刻调整方向,集中力量攻关微型化、柔性化的光纤集成技术!”
实验室里,昂贵的柔性OLED生产线被部分搁置,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精密光纤拉制、镀膜和编织设备。材料学家们开始疯狂尝试将传统的石英光纤、塑料光纤做得更细、更柔韧,并研究如何将它们以二维或三维的方式织入布料基底。光电工程师则绞尽脑汁,设计能够驱动成千上万根微光纤协同工作的控制电路和算法。
然而,他们很快发现,这又是一个看似明确、实则布满陷阱的深坑。传统光纤柔韧性不足,反复弯折容易断裂;新型的聚合物光纤虽然柔软,但光传输损耗大,响应速度慢。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那种仿佛拥有“智能”的、能够瞬间感知环境并做出精确光学响应的高密度集成?这涉及到的微纳加工精度、并行计算能力和核心控制算法,远远超出了他们当前的技术储备。
就在这些官方或半官方研究机构在技术深水中挣扎时,另一个群体——那些潜伏在阴影中,依靠窃取与交易为生的商业间谍、独立情报贩子和特定目的的骇客们,则采取了更为“直接”的策略。既然技术难以复制,那么获取“实物”就成了最具诱惑力的选择。林墨在直播中亲口说过,这布是“网购”来的!
虽然理智告诉他们,这极大概率是林墨的托词,但在巨大的利益驱动和“万一呢”的侥幸心理下,一场围绕“林墨同款迷彩布”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网络寻踪与抢购闹剧,轰轰烈烈地上演了。
首先遭殃的是各大电商平台。以“光学迷彩”、“变色布料”、“智能伪装”、“DynOptiCamo”为关键词的搜索量呈指数级飙升。但凡商品描述中带有“变色”、“光敏”、“隐身”等字眼的布料、服装甚至玩具,无论其原理是多么低端的温变或光变颜料,都迎来了销量奇迹。
一家位于江浙的小型纺织厂,其库存的、用于制作儿童趣味雨衣的、遇水会显现图案的“光敏雨伞布”,在短短两天内被神秘买家扫荡一空,订单备注多是“急用,加急发货”,收货地址遍布全球各大中转仓库。
一个在视频网站分享DIY手工的UP主,曾经发布过用LCD屏幕残骸和导光板制作“简陋隐身衣”的视频,其视频链接和UP主提到的几种通用型导光材料,也被扒了出来,相关产品的海外代购业务瞬间火爆。
更有甚者,一些精通网络爬虫和数据分析的情报小组,开始尝试逆向追踪林墨可能的网络购物记录(当然,在“办公室”设置的层层防火墙和虚假信息干扰下,这无异于大海捞针)。他们根据林墨直播间的背景、他偶尔提及的物品,甚至是他点外卖的包装袋品牌,构建了庞大的数据模型,试图找出那个子虚乌有的“未来科技玩具店”。
这场闹剧的高潮,发生在一周后。一个名为“创世纪科技概念店”的淘宝新店铺,悄然上架了一款名为“【限量预售】未来风动态光学迷彩布 初代体验版”的商品,标价高达9999元人民币。商品描述极其“专业”,堆砌了大量从林墨直播和网络讨论中扒来的术语,如“环境自适应算法”、“微纳光导纤维”、“多频谱隐身”等,还配上了几张经过精心PS的、布料在不同背景下变色的效果图。
这个店铺的出现,立刻引起了所有密切关注此事的各方势力的注意。尽管其存在诸多疑点(新店铺、高价格、预售模式),但在“宁错杀,不放过”的心态驱使下,大量的订单如同雪片般涌入。下单者IP地址遍布全球,其中不乏一些标注为科研机构、防务公司代购的收货地址。
“办公室”的网络监控小组第一时间就捕捉到了这个情况,汇报上去后,主任看着后台显示的订单详情(其中几个熟悉的境外掩护公司地址让他嘴角微扬),轻描淡写地指示:“注意监控物流,确保‘商品’顺利送达每一位‘客户’手中。必要时,可以提供一点‘便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整活主播,上交黑科技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整活主播,上交黑科技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