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那场“荒野求生(小区后山版)”直播的余波,远比他自己想象的要剧烈和深远。
网络上,#林墨喝污水#、#整活主播挑战人体极限#、#袜子滤水器#等话题牢牢占据热搜榜前列。大部分网友将其视为一场猎奇、刺激的沙雕行为艺术,纷纷玩梗、制作表情包,诸如“我干了,你随意(指污水)”、“林墨同款净水袜,你值得拥有”等段子层出不穷。主流媒体则谨慎地报道了此事,重点强调“该行为存在巨大健康风险,请勿模仿”,并借此机会科普了一番饮用水安全知识。
然而,在普通网民看不见的层面,一场由那杯浑浊滤水引发的风暴正在酝酿。
“直播间技术分析办公室”在直播结束后,第一时间将林墨自制滤器的每一帧画面、他的每一句“吐槽”和“技术解释”,连同嵌入滤器出口的微型监测仪传回的数据,打包成了绝密分析报告。报告的重点,并非林墨是否真的喝了污水以及其健康状况(办公室已通过隐秘渠道确认林墨事后并无大碍,这本身也成了一个未解之谜),而是那套看似荒诞的过滤装置背后,可能隐藏的技术逻辑和那杯过滤水的“异常”指标。
报告被迅速呈送最高层,并抄送国家水利部、环境科学研究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单位。
水利部大楼,一间灯火通明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中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兴奋。部长亲自主持会议,参会者包括部内顶尖的水资源专家、水处理工程师,以及受邀前来的环境科学院和疾控中心的负责人。大屏幕上,正展示着林墨滤器的结构示意图和那份分析报告的关键内容。
“同志们,”部长声音沉稳,但眼神锐利,“今天这个紧急会议,议题只有一个:深度剖析‘LM直播间’展示的这套简易滤水装置,及其可能蕴含的技术价值。”
一位年轻的水处理工程师率先发言,语气带着难以置信:“部长,各位领导,根据‘办公室’提供的实时监测数据,虽然那杯水微生物指标依然超标,不符合饮用标准,但其浊度和色度的去除率,高得异常!尤其是考虑到他使用的材料:普通河沙、碎木炭、鹅卵石,甚至…一只旧袜子。按照常规水处理理论,这种粗糙的材料组合和显然不合理的级配,能达到这种初步净化效果,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他调出数据曲线:“大家看,原水浊度高达几百NTU,经过他那套‘袜子优先’的诡异流程后,出水浊度竟然降到了10 NTU以下!色度也从浓茶色变成了浅黄。这个效率,远超同类型民用慢滤装置的理论值。”
一位头发花白的环境化学专家扶了扶眼镜,接口道:“更值得注意的是主播在直播中的‘随口一提’。他抱怨过滤速度慢,提到了‘更细的粉末’如‘活性氧化铝’、‘分子筛’,还提到了‘羟基自由基杀菌’。这些概念,绝非一个普通网红能信口胡诌的。活性氧化铝对氟离子有特效吸附作用,分子筛可用于去除氨氮、重金属,高级氧化技术(如产生羟基自由基)则是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前沿方向。他的抱怨,精准地点出了当前简易水处理技术的瓶颈和可能的升级路径!”
疾控中心的专家则从公共卫生角度提出看法:“虽然直接饮用风险极大,不可取,但如果我们能基于他提示的方向,开发出一种或几种真正高效、低成本、易携带的应急净水单元或材料,在洪涝灾害、野外作业、偏远地区等缺乏可靠水源的情况下,将能极大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降低水源性疾病的传播风险。这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社会价值。”
会议室内响起一阵低声议论。最初大家接到通知时,多少觉得有些荒诞,一个网红喝污水的闹剧,何以如此兴师动众?但此刻,听完专家们的分析,所有人都意识到,那看似胡闹的直播背后,可能真的隐藏着一条通往低成本高效水处理技术的捷径。
“那么,核心问题来了。”部长敲了敲桌子,“主播使用的材料平平无奇,为何能达到异常的效果?是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物理化学过程?还是…他的制作过程中,有我们未曾注意到的细节?”
这时,“直播间办公室”的代表,一位姓王的技术联络官通过视频连线发言:“部长,各位专家。我们反复核查了直播录像和高清截图,发现了一个极其细微的疑点。”
大屏幕上切换到一个特写镜头,是林墨在塞入那只旧袜子前,似乎无意识地用手指在袜子表面弹了几下,有一些微不可查的粉末状物质飘落,但由于镜头角度和光线问题,看不真切。
“我们无法确定那是什么,但结合过滤效果异常这一点,我们怀疑,关键可能不在袜子本身,而在于主播可能预先对袜子,或者对其他滤料,进行了某种‘处理’。他可能在滤料表面附着了我们肉眼甚至常规显微镜难以察觉的‘东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整活主播,上交黑科技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整活主播,上交黑科技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