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术协会的两次露面,尤其是与周正阳、刘猛的推手较技后,陈默的名字悄然在燕园内一个特定的圈子里传开了。“那个练真太极的大一新生”成了不少武术爱好者私下议论的话题。这名声如同水面的涟漪,虽不张扬,却自有其扩散的路径。
这天下午,陈默刚结束一节古代汉语课,正准备前往图书馆,口袋里的手机震动起来。是一个陌生的本地号码。
“喂,您好?”陈默接通电话。
“请问是陈默,陈先生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干练的男声,语气客气而带着几分职业化的热情。
“我是,您是哪位?”陈默有些疑惑,他在北京除了同学和老师,并无其他熟人。
“陈先生您好,冒昧打扰。我是‘正心传统武学馆’的经理,姓王。我们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您在传统太极拳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正宗的陈家沟传承。”
陈默心中微动,没有接话,静待下文。
王经理继续道:“我们武馆致力于推广和传授真正有底蕴的传统武术,目前正在拓展太极拳教学板块。不知陈先生是否方便,本周六上午来我们武馆参观交流一下?我们馆长非常希望能与您当面聊聊。”
“正心武学馆……”陈默对这个名字有点模糊印象,似乎在来学校时路过看到过招牌,规模似乎不小。他略一沉吟,想到自己“四时修行录”中“实践”的部分,觉得去看看也无妨,便答应了下来:“好的,周六上午我可以过去。”
周六上午,陈默按照地址找到了位于海淀区一座商业大厦三楼的“正心传统武学馆”。与学校武术协会那种略带散漫和青春气息的氛围不同,这里完全是商业化运营的模样。宽敞明亮的接待大厅,光可鉴人的地板,墙上挂着龙飞凤舞的武术字画和各类获奖证书、锦旗,前台穿着统一制服的工作人员笑容甜美。
王经理是一位三十多岁、穿着合体西装的中年男子,早已在前台等候。他热情地将陈默引进展厅内部。武馆面积很大,划分出数个不同功能的训练区。有铺着厚垫的散打区,有木人桩林立的咏春区,也有悬挂着沙袋的力量训练区。学员人数不少,从几岁的孩童到三四十岁的成年人都有,在教练的带领下进行着训练,呼喝声此起彼伏,秩序井然。
“我们武馆成立八年,目前是北京地区规模和质量都位居前列的传统武学传播机构。”王经理一边引路,一边不无自豪地介绍,“我们坚信传统武术不仅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更具有极强的实战和养生功效。而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一直是我们重点发展的项目。”
他带着陈默穿过训练区,来到一间挂着“馆长办公室”牌子的房间前。敲门进入,只见一位约莫四十岁左右、身材精壮、太阳穴微微隆起的男人正坐在茶海前泡茶。他穿着中式盘扣的练功服,目光开阖间精光闪动,气息悠长,显然是个功夫不俗的练家子。
“馆长,这位就是陈默先生。”王经理介绍道。
“陈默小友,欢迎欢迎!鄙人杨震。”馆长站起身,笑容爽朗,抱拳行礼,动作干净利落,自带一股威严。陈默注意到他抱拳时五指并拢如铲,骨节粗大,这是长期练习铁砂掌一类外家硬功的痕迹。
双方落座,杨震亲自斟茶。几句寒暄后,便直入主题。
“不瞒小友,”杨震品了口茶,目光锐利地看向陈默,“我们关注你有一段时间了。你在北大武协与周正阳、刘猛两位的推手,虽然只是友好交流,但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你那份听劲的功夫,化发之间的火候,绝不是普通爱好者能达到的,是得了真传,下了苦功的。”
陈默心中了然,看来武协内部也有他们的“渠道”。他不动声色,只是静静听着。
“我们武馆的太极拳课程,目前由一位练杨式多年的老师傅负责,养生效果不错,但……”杨震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用词,“在实战内涵和功法体系的深度上,有所欠缺。尤其是在面对一些追求实战效果的学员,或者与其他流派交流时,显得底气不足。”
王经理接过话头,语气更加直接:“陈先生,我们馆长和我们都认为,您所传承的陈氏太极拳,刚柔并济,养生与实战兼备,体系完整,正好可以弥补我们目前的短板。所以,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加入‘正心武学馆’,担任我们的特聘太极拳教练。”
“特聘教练?”陈默微微挑眉。
“是的。”王经理从文件夹里拿出一份打印好的文件,推到陈默面前,“这是我们拟定的初步合同。您每周只需要在周末安排两个半天,共八小时的课程。我们可以根据您的课表灵活调整时间。至于薪资待遇……”
他顿了顿,报出一个数字:“我们愿意提供月薪两万元的底薪,此外,您所带班级的学员续费率达标,还有额外的绩效奖金。如果您能参与一些对外交流活动或者商业表演,另有丰厚酬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京华墨韵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京华墨韵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