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十七分,手术室的自动门无声滑开,林夏裹着二十斤重的铅衣冲进DSA介入室。心电监护仪刺耳的警报声中,她看到患者胸腔引流瓶里翻涌着鲜红的血液,如同沸腾的岩浆。主刀医生的声音从铅屏后传来:主动脉夹层破裂,准备覆膜支架!铅衣的重量压得她肩膀生疼,这已经是今晚第三台急诊手术,脖颈处的旧伤被金属护领磨得发烫,那是上个月抢救高处坠落患者时,被飞溅的器械划伤留下的疤痕。
林夏迅速打开器械包,不锈钢镊子碰撞的清响在密闭空间回荡。她的手指精准地夹起导丝,如同舞者舒展手臂般流畅——这双手经过三万六千小时的训练,早已将每一件器械的位置刻进肌肉记忆。手术台上的监护仪不断闪烁着红色警报,她余光瞥见患者血氧饱和度骤降至82%,立刻从器械台下方抽出加压输液袋,林护士,加压输血!巡回护士被她的声音惊得一怔,这才反应过来配合操作。
肝素盐水!主刀的王主任头也不抬。林夏旋开注射器,透明液体在无影灯下折射出冷光。她忽然想起七年前第一次进手术室的场景,那时的自己连传递器械都会手抖,如今却能在患者血压骤降时,准确预判医生需要的每一件工具。记得刚入职时,她因为紧张把血管钳递反,被主刀医生严厉批评,从那以后,她在宿舍的墙上贴满了器械图谱,每天对着镜子练习递器械的手势。有次发烧39度,她依然对着模拟人反复练习,直到晕倒在操作台前。
手术持续了四个小时。当覆膜支架成功隔绝破裂血管,林夏才发现口罩里的纱布早已被汗水浸透,混合着血腥味的气息让人作呕。脱铅衣时,后腰传来针扎般的刺痛——那是常年负重留下的旧伤。更衣室的储物柜里,贴着张泛黄的便利贴,是母亲去年住院时写的:囡囡,少搬点重器械,妈不疼。便利贴旁边还挂着一个小小的护身符,是母亲去庙里求来的,上面绣着二字,边角已经起毛。
晨光透过手术室的百叶窗,在地面切割出整齐的光带。林夏揉着发酸的手腕走向值班室,却在走廊转角听见争执声。实习医生小吴被患者家属堵在墙角,对方举着CT片情绪激动:说好微创手术,为什么又开大刀?是不是你们技术不行!家属的声音里充满了焦虑和愤怒,脸涨得通红,手中的CT片被攥出褶皱。
先生请冷静,术中发现肿瘤与主动脉粘连......小吴的声音发颤,镜片后的眼睛满是慌乱。林夏走上前,从口袋掏出便签纸和笔:您看,这是手术示意图。原本的微创方案就像在瓷器店里抓老鼠,但打开胸腔后发现老鼠已经钻进了承重墙。她用简单的比喻将复杂的病理讲得通俗易懂,又调出术中影像,您看这个部位,肿瘤的血管已经和主动脉紧密相连,如果坚持微创,风险会非常高。说着,她在纸上画出详细的解剖图,标注出每一个关键位置,甚至用不同颜色的笔区分血管和组织。
家属的情绪渐渐平复,临走时却突然问:你做助理这么多年,不想当主刀医生吗?林夏望着窗外初升的太阳,白大褂口袋里的手术器械图谱硌着掌心:手术台是团队的战场,每个人站好自己的位置,才能打赢仗。她想起有一次,主刀医生因为连续手术疲惫不堪,是她及时发现手术中的异常情况,提出建议,才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失误。在她看来,手术助理的工作同样至关重要。曾经有位老主任对她说:优秀的手术助理,是主刀医生的另一双眼睛。这句话,她一直铭记在心。
午休时间,林夏在食堂加热母亲送来的保温桶。当归鸡汤的香气散开时,手机弹出科室群消息:下午三点,多学科联合手术,胃癌合并肺栓塞。她迅速扒完米饭,回更衣室换上新的洗手衣。镜中倒映着锁骨下方的压痕,那是长期佩戴铅围脖留下的印记,像枚特殊的勋章。这些压痕每天都会出现,有时候甚至要过好几个小时才会消退,但她早已习以为常。锁骨处的皮肤因为反复压迫,已经变得粗糙暗红,涂抹再多护肤霜也无济于事。
手术室内,麻醉机规律的嗡鸣与器械车的滚轮声交织。林夏站在主刀医生右侧,提前将超声刀调整到合适功率。当手术刀划开患者腹腔,她的目光突然凝固——肿瘤位置比预估的更靠近门静脉,主刀医生的镊子悬在半空。手术室里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在此刻格外清晰,仿佛是死神的倒计时。
显微剪,5-0缝线。林夏的声音打破沉默。她从器械台最底层取出特殊器械,金属传递的瞬间,主刀医生抬头看了她一眼。在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两人配合得行云流水,仿佛共用同一套神经系统。林夏时刻关注着手术进程,根据主刀医生的动作和表情,提前准备好所需的器械。有次主刀医生只是微微皱眉,她就立刻递上血管夹,这种默契,是无数次手术磨合出来的。当肿瘤被完整剥离,巡回护士轻声说:林夏,你的手在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