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风力达到峰值。突然,一声巨响从远处传来,紧接着是对讲机里急促的呼叫:东侧围挡倒塌!重复,东侧围挡倒塌!
周远抓起雨衣就往外冲,被张振国一把拉住:太危险了!现在出去就是送死!
我得确认没有人员受伤!周远挣脱开来,值班表上老赵那组应该在东侧巡查!
最终,应急小组全员出动,冒着横飞的杂物找到了被围挡压住的巡查队员。幸运的是,只有两人轻伤。当他们把伤员抬回指挥部时,每个人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天亮后,台风逐渐减弱。周远站在指挥部门口,望着满目疮痍的工地——围挡东倒西歪,临时设施损毁严重,但最关键的高空作业面安然无恙。如果当初没有拆除模板系统,后果不堪设想。
周副组长,老赵一瘸一拐地走过来,递上一杯热茶,昨晚多谢了。
周远接过茶杯,感受着热气传递到冰凉的指尖:应该的。伤没事吧?
皮外伤,老赵咧嘴一笑,比起被高空掉下来的模板砸中,算走运了。
评估损失后,项目组召开了紧急会议。台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两百万,更严重的是工期将延误至少十天。甲方王总的脸色难看得像暴风雨前的天空。
张经理,他冷冷地说,合同规定的竣工日期恐怕很难保证了。
张振国面不改色:不可抗力条款适用这种情况。
那要看仲裁怎么认定,王总转向周远,周工,你认为不拆除模板就一定会出事吗?
这个问题像一把刀直插心脏。周远知道,他的回答可能成为未来合同纠纷的关键。
根据风载计算和结构分析,他选择用数据说话,在12级风况下,未拆除的模板系统坍塌概率超过65%。这不是风险评估,而是必然结果。
王总哼了一声:理论计算而已。实际中我们见过多少理论上会倒却没倒的结构?
王总,周远直视对方眼睛,您愿意用65%的概率赌多少条人命?
会议室鸦雀无声。王总最终拂袖而去,留下一句等着收律师函吧。
台风过后的第三天,周远终于抽空赴了吴雅楠的约。设计院的咖啡厅安静优雅,与喧嚣的工地形成鲜明对比。吴雅楠穿着简洁的白色衬衫,金丝眼镜后的目光依然锐利。
听说你和甲方闹得很僵?她开门见山。
周远搅动着咖啡:技术决策难免有分歧。
来设计院吧,吴雅楠向前倾身,以你的能力,在这里可以发挥更大价值,还不用面对那些无理取闹的甲方。
周远望着窗外的城市天际线。从这里能看到云端之塔的工地,虽然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过去几个月,那里几乎成了他的整个世界。
吴总监,感谢您的赏识,但...
别急着拒绝,吴雅楠打断他,先听听我们的条件:年薪翻倍,独立办公室,参与重大项目的设计决策权。最重要的是,她意味深长地顿了顿,你不再需要对安全事故负责。
最后一点像针一样刺中周远的软肋。台风夜的决策压力仍历历在目,而未来还有更多类似的选择等着他。
我需要考虑一下,周远最终说,项目现在处于关键阶段。
吴雅楠微微一笑:当然。不过记住,机会不等人。
回工地的路上,周远的手机响了。是集团技术总监高志远:周工,标准编制组下周有个重要会议,希望你能参加。另外,听说你们遇到了台风麻烦?
周远简单汇报了情况。高志远沉默片刻,说:技术上你做得对,但职场上…有时候需要更灵活。这样吧,我正好认识王总的上级,看能不能帮忙缓和一下关系。
挂断电话,周远心情复杂。他讨厌这种靠关系解决问题的模式,但又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工程界,人脉有时比技术更重要。
工地恢复施工后,进度明显加快了。为了弥补台风延误的时间,项目部启动了大干六十天计划,工人们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施工。周远的工作量几乎翻倍,每天睡眠不足五小时。
一天深夜,周远在检查第四十二层钢筋绑扎时,发现核心筒剪力墙的竖向钢筋连接有多处不符合规范。他立即叫停了施工,要求全面整改。
周工,这都凌晨三点了,钢筋班组长老陈满脸疲惫,差这几根焊接影响不大吧?明天再改行不行?
周远摇头:超高层结构的核心筒是脊梁骨,每一处连接都关系到整体抗震性能。必须现在整改。
老陈叹了口气,招呼工人们重新开工。但周远注意到,他们的焊接质量明显下降,老陈叹了口气,招呼工人们重新开工。但周远注意到,他们的焊接质量明显下降,有些焊缝甚至存在虚焊。
周远再次叫停,这样的焊接根本不合格。老陈,换持证焊工来。
周工,老陈突然爆发了,你知道我们连续工作多少小时了吗?十八个小时!人不是机器,会累的!
周远愣住了。他确实忽略了这一点——为了赶工期,工人们长期超负荷工作,疲劳状态下怎么可能保证质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