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春日总带着三分温柔。陈砚推开城主府的雕花木门时,檐角的风铃正随着晨风轻响,院角那株从广州移栽来的木棉树,已绽出满枝艳红的花,像把去年冬天的暖意都攒进了花苞里。他习惯性摸向贴身口袋——那张磨边的照片还在,只是如今再看念念扎羊角辫的模样,总忍不住和眼前背着书包跑过的少女重叠。
“爸爸!今天学校要组织去新科技馆参观,你答应过要陪我的!”念念的声音从巷口传来,她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马尾辫上别着一朵木棉花,身后跟着抱着画板的小宇。如今的小宇已是苏城中学的美术生,常把苏城的街景画成明信片,寄给全球各个据点的笔友。
陈砚笑着迎上去,接过女儿手里的背包:“早就准备好了,科技馆的工程师说,今天要给你们展示新研发的‘生态模拟系统’,能种出末世前的草莓呢。”说话间,林慧提着食盒走来,里面装着刚做好的三明治和热牛奶:“路上吃,别饿着。对了,赵峰刚发来消息,欧洲区的文化代表团今天下午到,要和咱们商量‘文明博物馆’的筹建细节。”
一家人沿着青石板路往科技馆走,沿途的景象早已不是末世初期的破败模样。街旁的商铺挂着鲜亮的招牌,面包店飘出黄油的香气,书店的橱窗里摆着新出版的《全球重建纪实》,甚至还有一家音像店在播放末世前的老电影。几个穿着工装的工人正给路灯挂上新的灯笼,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全球文明复苏纪念日”。
“陈城主!”路边菜摊的摊主老周笑着招呼,他如今已不再是西山农场的负责人,而是苏城“民生合作社”的社长,专门组织居民种植有机蔬菜,“刚摘的小番茄,给孩子们带点!”陈砚接过塑料袋,里面的小番茄红得透亮,是老周用改良后的种子种出来的新品种。“下个月的种子交流会,还得靠你给非洲区的代表讲课呢。”陈砚说。老周摆摆手:“都是应该的,当年要是没有苏城的帮助,咱们哪能有今天。”
科技馆坐落在苏城新区的中心,银色的建筑外观像一艘未来飞船,门口的广场上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塑——由全球五十个据点共同捐赠的金属碎片拼成,上面刻着每个据点的坐标,顶端是一个正在发射信号的电波塔。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末世记忆展区”,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半袋发霉的压缩饼干、一台破旧的卫星接收器,还有陈砚当年用过的那把突击步枪。
“这就是爸爸当年收到昆仑基站电波的地方吗?”念念指着展柜里的接收器,眼里满是好奇。陈砚点头,想起三年前在地下停车场,那阵微弱却坚定的“滋滋”声,像一道光劈开了黑暗。“当时我们只有这台接收器,却靠着它联系上了第一个据点,后来才有了今天的苏城。”
在“生态模拟系统”展区,工程师正给孩子们演示如何通过智能设备调控温度、湿度和光照,培育出适合不同气候的作物。当玻璃罩里的草莓苗结出鲜红的果实,孩子们都兴奋地围了上去。小宇赶紧拿出画板,认真地描绘着这一幕,他说要把这幅画寄给婺源据点的小妹妹,让她看看苏城的“魔法”。
从科技馆出来时,已是正午。陈砚接到阿凯的电话,说欧洲区的代表团已经到了,正在城主府等候。他赶紧让林慧先带孩子们回家,自己则匆匆往回赶。阿凯如今是苏城的“安全总监”,负责统筹全球据点的防御协作,曾经的钢管矛早已被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取代,但他手臂上那道当年和变异行尸搏斗留下的伤疤,依旧是他最骄傲的勋章。
城主府的会客厅里,欧洲区代表团的团长玛丽正看着墙上的“苏城发展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苏城三年来的变化——从最初的地下据点,到如今覆盖周边十个卫星城的“苏城经济圈”。“太不可思议了,”玛丽看到陈砚进来,激动地迎上去,“三年前我第一次通过电波和你通话时,还在担心能不能活到明年,现在却能站在这样繁华的城市里,讨论文明的传承。”
“这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陈砚请众人坐下,林晚秋端来刚泡好的茶,她如今是苏城的“外交部长”,负责协调全球据点的合作事务,桌上的文件里,还放着她刚拟好的“文化交流计划”。“关于‘文明博物馆’,我们计划分三个展区,”林晚秋打开平板电脑,“‘末世记忆区’展示各个据点的生存物品,‘重建历程区’记录全球重建的关键事件,‘未来展望区’则邀请每个据点提交自己的发展规划,让后人知道我们是如何从废墟中站起来的。”
玛丽点头赞同,拿出一份设计图:“欧洲区准备捐赠一批末世前的文物,还有我们收集的各地传统工艺资料,比如意大利的陶瓷、法国的刺绣,我们希望这些文化能在苏城延续下去。”双方很快达成共识,约定下个月正式启动博物馆的建设,由全球据点共同出资出力,把它建成人类文明传承的“灯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