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代表团后,陈砚来到城楼上。远处的太阳能发电站在阳光下泛着银光,一排排光伏板像一片蓝色的海洋,源源不断地为苏城输送着电力。不远处的农田里,收割机正在收割春季的小麦,无人驾驶的灌溉机在田埂上穿梭,这是苏城和美洲区合作研发的“智能农业系统”,能让粮食产量提高三成。
“陈哥,你看!”阿凯拿着平板电脑跑过来,屏幕上是全球气象卫星传来的画面,“非洲区的沙漠治理项目成功了,他们用咱们提供的耐旱种子,在沙漠边缘种出了防护林!”陈砚看着画面里成片的绿色,心里满是欣慰。曾经的非洲区因为干旱和饥荒,是全球重建最困难的据点之一,如今却靠着苏城的农业技术,一步步走出了困境。
夕阳西下时,陈砚回到家。林慧正在厨房准备晚餐,念念在客厅里和广州的笔友视频通话,兴奋地分享今天在科技馆的见闻,小宇则在书房里修改给笔友的画作。餐桌上摆着刚从合作社买来的新鲜蔬菜,还有从美洲区进口的牛肉,这些在末世初期想都不敢想的食物,如今已成为苏城居民的日常。
“今天欧洲区的代表团说,要把他们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复制品送给咱们,”林慧端着菜出来,“以后咱们的文明博物馆,就能看到这些珍贵的艺术品了。”陈砚点头,想起昨天收到的美洲区邮件,他们计划在苏城设立“科技研发中心”,共同研发应对极端气候的技术。“现在的苏城,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城市了,”陈砚说,“而是连接全球文明的纽带。”
晚餐后,一家人来到广场上散步。广场上已经有不少居民在活动,老人们在跳广场舞,孩子们在放风筝,还有一群年轻人在演奏末世前的老歌。舞台上挂着“文明复苏纪念日”的横幅,工作人员正在布置灯光和音响,准备在纪念日当天举办一场全球直播的晚会。
“爸爸,明年的纪念日,我们能邀请全球的笔友来苏城吗?”念念抬头问。陈砚笑着摸了摸女儿的头:“当然可以,到时候咱们给他们展示苏城的科技馆、博物馆,还有咱们种的草莓。”小宇也跟着说:“我要给他们画一幅《苏城全景图》,让他们知道咱们的城市有多美。”
夜色渐浓,苏城的路灯次第亮起,暖黄色的灯光照亮了每条街道。远处的通讯塔顶端,信号指示灯依旧在规律地闪烁,将苏城的声音和影像,传向全球的每个角落。陈砚牵着林慧的手,看着身边嬉笑的孩子们,心里满是安宁和幸福。
他想起了断网那天,妻子在视频里强忍泪水的模样;想起了在废土上,第一次救助淮南幸存者时的紧张;想起了抵御行尸迁徙时,所有人并肩作战的夜晚;想起了重建苏城时,每个居民挥洒的汗水。那些艰难的日子仿佛还在昨天,却早已在时光的磨砺中,变成了支撑苏城前行的力量。
如今,苏城已经成为全球文明复苏的“样板”,越来越多的据点沿着苏城的道路,重建起自己的家园;曾经断裂的文明脉络,正在通过“文明博物馆”“文化交流会”重新连接;末世留下的创伤,也在科技和爱心的治愈下慢慢愈合。
陈砚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他们还要面对生态修复、资源分配、文化融合等诸多挑战,还要走更长的路。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全球五十个据点的居民,都是他的伙伴;每个为文明复苏付出努力的人,都是他的家人。
春风再次吹过苏城,木棉花的花瓣落在青石板路上,像铺了一层红色的地毯。陈砚抬头望向星空,那里有昆仑基站的卫星在运行,有全球据点共同发射的“文明信号”在传递。他仿佛看到,在不久的将来,苏城的灯火会和全球各个城市的灯火连成一片,照亮人类文明的未来;苏城的故事,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动人的篇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困境中坚守希望,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文明的长卷,才刚刚展开新的一页;而苏城的春风,正带着希望,吹向更远的地方。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