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晨雾还没散尽,陈砚就被窗外传来的嬉笑声吵醒。他推开窗,看到念念正牵着邻居家的小女孩,在楼下的向日葵花丛里追逐蝴蝶。金黄色的花瓣上沾着露珠,在朝阳下泛着细碎的光,像撒了一把星星在花丛里。
“醒啦?快下来吃早饭,今天还要去新城区视察呢。”林慧的声音从楼下传来,她正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站在门口的石阶上。陈砚笑着应了一声,快速洗漱完毕,下楼时发现餐桌上已经摆好了油条、鸡蛋和小菜——这些在末世初期想都不敢想的食物,如今早已成了苏城居民餐桌上的日常。
“今天要去看什么?”陈砚咬了一口油条,问道。林慧一边给念念夹鸡蛋,一边说:“新城区的学校和医院快建好了,赵峰说要咱们去验收;还有,美洲区的工程师带来了新的太阳能设备,说是要在苏城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今天也得去看看选址。”
吃完饭,陈砚带着阿凯和林晚秋,坐上了前往新城区的电动车。沿途的景象让他忍不住放慢车速——曾经的废墟早已被平整的马路取代,道路两旁种满了高大的梧桐树,树叶在风里沙沙作响;白墙红顶的居民楼整齐排列,阳台上摆满了居民自己种的花草;街角的便利店门口,孩子们正围着冰柜挑选冰淇淋,笑声传遍了整条街道。
“陈哥,你看!”阿凯突然指着远处,“那是咱们去年种的杨树,现在都长这么高了!”陈砚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片郁郁葱葱的杨树林,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他想起刚种这些树的时候,小宇和念念还在树坑里埋了自己的玩具,如今树木已成林,孩子们也长大了不少。
新城区的学校建设现场一片忙碌。工人们正在安装窗户,老师们则在教室里整理新到的课本。看到陈砚一行人,校长赶紧迎了上来:“陈城主,您来啦!教室的桌椅和黑板都已经安装好了,操场的塑胶跑道也快铺完了,下个月就能开学了!”
陈砚走进教室,看着明亮的窗户、崭新的桌椅和墙上挂着的世界地图,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末世初期,孩子们只能在地下停车场里,借着油灯的光读书;如今,他们终于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有了丰富的课本,有了可以尽情奔跑的操场。“一定要保证教学质量,”陈砚对校长说,“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咱们重建文明的根本。”
离开学校,他们又来到了新医院的建设现场。医院的主体建筑已经完工,工人们正在安装医疗设备。湖州据点的李医生正带着一群医护人员,在病房里调试新到的呼吸机。“陈城主,这些设备都是欧洲区最新研发的,能治疗大部分疑难病症。”李医生笑着说,“等医院正式运营,咱们苏城的医疗水平就能达到末世前的水平了!”
陈砚点了点头,心里很是欣慰。从最初只有几盒抗生素的地下医疗点,到如今设备齐全的现代化医院,苏城的医疗水平在短短几年里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不仅是苏城的进步,更是人类文明复苏的缩影。
下午,他们来到了太阳能发电站的选址地。美洲区的工程师正拿着图纸,给大家讲解发电站的设计方案:“这个发电站建成后,不仅能满足苏城的用电需求,还能通过电网输送到周边的据点,解决他们的电力短缺问题。”
陈砚看着图纸上宏伟的发电站设计图,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有了充足的电力,苏城的工业生产就能进一步发展,居民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便利。“一定要注意施工安全,”陈砚对工程师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随时跟我们说。”
回到城主府时,天色已经有些暗了。陈砚刚走进办公室,就看到林慧拿着一份文件走了进来:“昆仑基站发来消息,下个月要在苏城举办‘全球文明复苏论坛’,邀请各个据点的代表来交流经验,还要讨论下一步的发展计划。”
陈砚接过文件,仔细看了起来。论坛的议题包括农业发展、工业复苏、教育普及、医疗进步等多个方面,几乎涵盖了人类文明重建的各个领域。“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陈砚说,“咱们可以借着这个论坛,学习其他据点的先进经验,也把苏城的做法分享给大家,共同推动全球文明的复苏。”
接下来的一个月,苏城进入了紧张的筹备阶段。居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打扫街道、布置会场、准备接待物资;工作人员则忙着联系各个据点,确认代表的行程和需求;阿凯和他的团队则负责安保工作,确保论坛期间的安全。
论坛召开那天,苏城张灯结彩,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来自全球五十个据点的代表齐聚一堂,在新建成的会议中心里,分享着各自的重建经验和未来规划。
在农业分论坛上,老周代表苏城,介绍了“抗辐射作物种植技术”和“农田循环利用模式”,引起了各个据点的广泛关注。非洲区的代表当场表示,希望能派农业技术人员来苏城学习,将这些技术带回非洲,解决当地的粮食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