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见·宿迁运河喋血
一>、见·全歼日军金井中队的林公渡战役
一九四四年秋的运河两岸,稻穗已染上金黄,却被日军的铁蹄踏碎了丰收的宁静。驻宿迁的日军金井中队裹挟伪军,侵占宿泗运河线上的小张庄,在林公渡筑起据点——这座北靠运河、连接苏北与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要道,成了日军妄图切断根据地联系、重控大运河的“绞索”。
然而,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独立旅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一场旨在全歼金井中队、打破封锁的攻坚战,即将在运河之畔打响。
二>、见·敌情研判与战前布局:识破阴谋的“诱敌”与“备战”
日军侵占林公渡的企图,早在新四军的预判之中。一九四四年八月,当驻宿迁日军开始调动兵力时,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兼淮海军分区与独立旅的指挥员们就通过侦察得知:金井中队的目标是控制林公渡,切断苏北、淮北根据地的物资运输与人员往来,进而将大运河宿迁至泗阳段纳入“日伪统治区”。
林公渡的地形与日军的布防,更凸显了此战的艰巨性。这里西北距宿迁县城三十二公里,东南距泗阳县城二十公里,运河水道横贯其间,滩涂开阔无遮挡,日军在此构筑的据点堪称“固若金汤”:东西长一百二十米米、南北宽五十米的核心阵地内,四角矗立着钢筋混凝土炮楼;外围挖有三米宽的外壕,壕沟后沿隐藏着暗堡,鹿砦与铁丝网层层缠绕,据点周边的民房被尽数烧毁,形成一片毫无遮蔽的“死亡地带”——日军妄图凭借地形与工事,将林公渡打造成“攻不破的堡垒”。 面对强敌,新四军的战前准备分两步展开:
1、细致勘察与群众动员:第十旅与独立旅派出侦察分队,化装成渔民、货郎,沿运河沿线勘察地形,绘制出包含河道走向、滩涂硬度、据点布防的详细地图;同时,地方党组织深入周边村庄,动员百姓拆除可能被日军利用的院墙,将粮食、布匹等物资埋藏在地下或转移至安全地带——既避免资敌,也为后续战斗扫清障碍。
一位参与动员的村干部:“战士们跟我们说,藏好粮食就是保住抗日的本钱,乡亲们连夜把粮囤搬到地窖里,有的还在院子里挖了暗坑,就盼着部队早点把鬼子赶跑。”
2、迷惑敌人的“佯动”战术:为让金井中队放松警惕、放心冒进,第十旅故意将主力部队调往沭阳县以南,摆出向盐河方向行动的姿态,制造“新四军无暇顾及林公渡”的假象。日军果然上当,金井中队在八月底毫无顾忌地进驻小张庄,仓促构筑据点——他们以为新四军主力远在他处,却不知一张围歼的大网已悄然收紧。
三>、见·奔袭合围与初期阻击:拂晓前的“铁壁包围”
一九四四九月,八路军第三师、独立旅在裴圩召开紧急会议,最终敲定作战方案:趁金井中队立足未稳、工事尚未完全加固,集中兵力拔除林公渡据点,全歼守敌。会议明确:第三师第十旅一部、独立旅、闪电小队、尖刀小队负责攻坚,地方武装担任打援,务必在宿迁日军援兵赶到前解决战斗。
九月六日黄昏,初秋的晚霞将运河染成橙红,攻击部队从裴圩、里仁集一线出发,踏着田间的泥泞向林公渡奔袭。战士们背着步枪、手榴弹,有的还扛着云梯与炸药包,为避免暴露行踪,他们放弃大路,沿着运河滩涂的芦苇荡潜行,蚊虫叮咬、脚底起泡也无人叫苦。
午夜时分,部队抵达运河岸边的崔镇,在当地渔民的帮助下,乘着小木船、竹筏悄悄渡河——渔民们撑船的动作又轻又快,连船头划过水面的声响都压到最低,直到最后一名战士登岸,据点内的日军仍未察觉。
七日拂晓前,攻击部队完成对小张庄据点的合围:第十旅一部、和宋清特种部队部署在据点西侧,负责突破外壕与暗堡;第四师部队在南侧与东侧布防,牵制炮楼火力;地方武装则在北侧运河岸边设伏,防止日军从水路逃窜。
同时,战士们冒着被据点火力发现的风险,在开阔地上开挖数道交通壕——壕沟深约一米五,宽能容两人并行,从合围阵地一直延伸到据点外壕边缘,为后续进攻搭建起“隐蔽通道”。
当天上午,据点内的日伪军终于发现被围,金井中队立刻组织反击:先是从炮楼里向外扫射,随后派出百余名日伪军,分成两队向西侧与南侧突围,妄图撕开缺口。
面对反扑,新四军战士依托交通壕与临时掩体,沉着应战——西侧的第十旅战士用机枪压制日军冲锋,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南侧的第四师部队则用步枪精准射击,专打日军的指挥官与机枪手。几番冲击下来,日伪军丢下数十具尸体,狼狈退回据点,再也不敢轻易突围。
与此同时,宿迁县城的日军得知林公渡被围,紧急抽调百余人驰援,进至洋河镇时,遭到新四军打援部队的顽强阻击。打援部队在洋河至林公渡的公路两侧埋设地雷、构筑工事,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代价:地雷炸翻了带头的卡车,机枪火力封锁了公路,日军冲锋数次均被击退,只能在洋河镇外围徘徊,眼睁睁看着林公渡的同伙陷入重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蚀第一部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蚀第一部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