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见·皖南事变
一>、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沉痛转折与历史镜鉴
一九四一年一月的皖南山区,寒雾弥漫在青弋江两岸,本该是国共携手抵御日寇的战场,却响起了同胞相残的枪声。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九千余人,在奉命北移途中突遭国民党顽固派重兵伏击,一场震惊中外的反共惨剧就此发生。
这便是载入中国抗战史与国共关系史的“皖南事变”。它不仅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更以鲜血为代价,深刻影响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格局,成为后世审视民族危亡时刻党派抉择的重要历史坐标。
二>、见·事件背景:暗流涌动的“北移”迷局与反共阴云
一九四零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将主要兵力转向敌后战场,对八路军、新四军开展频繁“扫荡”;而国民党顽固派却在“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下,不断加剧对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摩擦——从一九三九年的“平江惨案”“确山惨案”,到一九四零年的“黄桥战役”,反共逆流逐渐升级,为皖南事变埋下了祸根。导火索源于一九四零年十月十九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联名发出“皓电”。
这份电报无视新四军在敌后战场的抗日功绩(仅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零年,新四军就对日伪军作战二千余次,歼敌五万余人),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并将部队缩编为十万人。明眼人皆知,这一要求暗藏杀机:黄河以北早已被日军严密控制,八路军、新四军北移无异于自投罗网;而缩编要求更是试图削弱中共抗日武装的有生力量。中共中央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出发,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
十一月九日,毛泽东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名义复电(“佳电”),明确拒绝“北移黄河以北”的无理要求,但为表合作诚意,同意将皖南新四军部队移至长江以北。这一让步,本是为避免内战、集中力量抗日,却被国民党顽固派视为“软弱可欺”,一场针对皖南新四军的伏击计划悄然酝酿。
此时的皖南新四军军部,面临着两难困境:军部及所属部队(主要为第一、三、五、九团)共九千余人,驻扎在安徽泾县云岭地区,北移路线被国民党军层层封锁。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按照蒋介石的密令,调集了七个师共八万余人(包括上官云相的第三十二集团军),在新四军北移必经的泾县、太平、旌德一带构筑了四道封锁线,形成“口袋阵”,只待新四军进入伏击圈。
三>、见·事件经过:青弋江畔的血战与悲壮突围
一九四一年一月四日夜,皖南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冒着寒风细雨,从云岭出发,开始北移。最初,部队计划经铜陵、繁昌一带北渡长江,但因日军加强长江防务,临时改道经旌德、宁国、广德,再转赴苏南,最终北渡长江。这一临时改道,使部队陷入了国民党军预设的包围圈。
一月六日,当新四军先头部队行至泾县茂林地区的丕岭时,突然遭到国民党军第四十师的伏击。枪声打破了山区的寂静,新四军仓促应战,叶挺一面指挥部队反击,一面致电顾祝同,要求其制止部队进攻,却遭到顾祝同的无视。
随后,国民党军八万余人从四面八方向新四军发起猛攻:第四十师、五十二师、六十二师从正面推进,第一零八师、一四四师从侧翼包抄,第七十九师、一九二师则切断新四军的退路,妄图将新四军“一网打尽”。
彼时的新四军,虽有抗日作战的丰富经验,但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且身处地形复杂的山区,处境极为艰难。叶挺临危不乱,将部队分为三路:第一团为左路,向旌德方向突围;第三团为右路,向太平方向突围;军部及第五、九团为中路,向茂林方向突围。
然而,国民党军凭借优势兵力和预设阵地,对新四军展开了疯狂进攻——飞机低空扫射,重炮轰击阵地,步兵轮番冲锋,新四军的阵地一次次被突破,又一次次在战士们的血肉之躯下夺回。
七日至十日,战斗进入最惨烈阶段。中路军在高岭、坑口一带与国民党军激战,战士们用步枪、手榴弹对抗敌人的重机枪和迫击炮,不少连队打到只剩十几人,仍死守阵地;右路第三团在清弋江两岸与敌周旋,团长黄火星率部反复冲锋,最终因寡不敌众,被迫分散突围;左路第1团在突破国民党军封锁线时,遭到敌第144师的围追堵截,团长傅秋涛率部分战士突出重围,其余战士大多牺牲或被俘。
一月十二日,国民党军对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石井坑发起总攻。此时的新四军军部仅剩二千余人,粮弹耗尽,伤员遍地。叶挺深知突围无望,为保护剩余战士的生命,决定亲自前往国民党军第32集团军司令部谈判。然而,当叶挺抵达后,却被上官云相无理扣押——这便是后来震惊全国的“叶挺被扣”事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蚀第一部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蚀第一部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