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风的“双城记”生活,以一种近乎连轴转的节奏展开了。
周一清晨,他往往在天蒙蒙亮时便从长湖的家中出发,司机小陈熟门熟路地将车开往千湖市。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成了他切换工作模式的缓冲带。他会在车上听取孙磊通过电话汇报当天市里的主要日程安排,浏览需要紧急处理的文件电子版,或者闭目养神,思考着市里分管领域可能遇到的挑战。
在市政府的办公室里,他的日程被精确到分钟。上午可能是市政府常务会,讨论全市民生实事项目落地;下午可能是专题会议,研究如何引进一所高水平大学的分校或研究院,提升千湖市的科教实力;中间穿插着各个分管部门负责人的工作汇报,文旅局来谈全域旅游规划,卫健委来汇报公立医院改革进展,教育局来请示义务教育均衡化验收的准备工作……
李鸣风如同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努力吸收着海量的新信息。他发言谨慎,多数时候以倾听和提问为主,但在关键问题上,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核心。他要求各部门汇报工作必须带数据、摆问题、提方案,反对空话套话。几次会议下来,那些原本对这个年轻副市长或许存有一丝观望甚至轻视心态的部门领导,渐渐收起了随意,变得认真起来。
市长王哲对李鸣风的表现颇为满意。他在一次会后私下对董国云说:“鸣风同志进入角色很快,抓工作很实,不是那种只会搞花架子的干部。”董国云只是微微一笑,未置可否,但眼神中流露出些许放心。
周三或周四下午,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市级会议,李鸣风又会风尘仆仆地赶回长湖。长湖的工作,则进入了另一种模式。
他不再事无巨细地过问,而是更加侧重于把握方向和听取关键节点的汇报。徐海峰很好地承担起了“看守政府”的角色,每周会形成一份详细的《长湖县重点工作周报》,提前发到李鸣风的邮箱,重大问题则随时电话沟通。
李鸣风在长湖的会议,更多是战略层面的。主持召开常委会,审议通过组织部提交的一批重要人事调整方案,将刘洋等数名经过考验的年轻干部推送到更关键的位置上;听取经开区关于二期建设进展和未来产业方向规划的汇报,要求他们“眼光要超越长湖,对标全国一流”;专项研究滨河新区后续管理和社区治理创新问题,强调“建好更要管好”,要形成可推广的长效机制。
他发现,这种适当的“抽离”,反而让长湖的班子运转得更加自主和高效。徐海峰的权威得到了树立,郑朝阳等副手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所需要做的,是在背后给予坚定的支持,并在他们遇到难以协调的上级部门或重大决策风险时,利用自己现在的身份出面斡旋或拍板。
这种平衡的艺术,需要极高的精力和智慧。有时,他刚在市里结束一个关于全市学校安全风险的会议,马上又要接起长湖打来的电话,处理某个招商项目落地前的紧急磋商。大脑需要在不同频道间飞速切换。
秘书孙磊和司机小陈成了最直观的见证者。孙磊发现,李市长似乎永远精力充沛,批示文件速度极快,记忆力惊人,对数字尤其敏感。他私下对办公厅的同事感叹:“李市长工作起来像个永动机,而且要求极高,在他手下干活,偷不了半点懒,但能学到真东西。”
小陈则发现,书记往返两地的车上,休息的时间越来越多了,有时甚至会微微打鼾。他只能把车开得更稳一些。
然而,挑战总是不期而至。
这天,李鸣风正在市里听取文旅局关于筹备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的方案,手机震动起来,是徐海峰打来的。他走到会议室门外接听。
电话里,徐海峰的声音带着罕见的焦急:“书记,有个坏消息!省环保厅突然派了个暗访组下来,也不通知我们,直接跑到原青山镇矿区附近那几个村子去了!好像是接到了群众举报,说那里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反弹,影响耕种和健康!现在人已经被村民围住了,情况有点僵!”
李鸣风的心猛地一沉。青山镇矿区!这是长湖过去粗放发展留下的历史伤疤,也是周明山案中涉及环境污染问题的痛点所在。虽然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但这种历史遗留问题,很难一蹴而就地彻底解决,极易反复。
省厅暗访、群众举报、被围……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极其敏感和棘手。处理不好,不仅长湖的环保政绩要被打上问号,甚至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他的升迁过渡。
“海峰,你别慌!”李鸣风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语速飞快地指示,“第一,你立刻带分管副县长、环保局长赶过去!态度要诚恳,主动对接暗访组,全力配合检查,绝不遮掩问题!” “第二,做好群众工作,疏散人群,告诉乡亲们,政府一定会重视解决问题,请他们相信政府,不要采取过激行为!了解他们的具体诉求!” “第三,立刻准备一份关于该区域生态修复工作的详细报告,包括已采取的措施、投入的资金、取得的成效以及目前仍然存在的困难和下一步计划,要实事求是!” “我马上向董书记和王市长汇报这个情况,然后尽快赶回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之问道官途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