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环线”规划,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获得县委常委会原则性通过后,激起的不仅是发展的浪花,更有深水区潜藏的暗流与阻力。李鸣风深知,宏伟蓝图的落地,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尤其是在郑卫国势力盘根错节的榆林官场。一场围绕环线建设主导权、资源分配和利益格局调整的博弈,悄然拉开了序幕。
郑卫国在常委会上未能阻止环线规划通过,但他作为县长,掌握着县政府财政资金调度和项目具体执行的大权。他很快祭出了两招看似合规、实则精准阻击的“阳谋”。
在县财政资金调度会议上,郑卫国面对交通局关于环线前期启动资金的申请,大谈县财政面临的“巨大压力”:教师工资刚性增长、社保资金缺口、民生工程欠账、开发区孵化园投入……最后得出结论:“榆林环线”是长远规划,意义重大,但目前县里确实拿不出太多钱支持前期工作,要求交通局“精打细算”、“量力而行”,只象征性地批了一个远低于需求的额度。这直接导致规划深化工作推进缓慢,勘测设计招标被迫延后,严重影响向上级争取立项的进度。
县委常委会决定成立“榆林环线工程建设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李鸣风担任指挥长,负责统筹协调。但在确定常务副指挥长人选时,郑卫国提出了一个让李鸣风始料未及的人选——县交通局副局长,马明远。此人资历老,业务熟,但作风保守,且与郑卫国关系密切,是郑在交通系统的代言人。郑卫国的理由是:“马明远同志熟悉全县交通情况,经验丰富,由他担任常务副指挥长,协助李书记工作,更有利于项目平稳推进。” 这等于在李鸣风身边安插了一个“监军”和潜在的绊脚石。
这两招,一招釜底抽薪,限制资源;一招掺沙筑墙,制约人事。郑卫国摆明了态度:规划你可以搞,但具体怎么搞,搞多快,我说了算!
面对郑卫国的阻击,李鸣风没有选择硬碰硬,也没有在常委会上公开争执。他展现出了更为高明的政治智慧——借势发力,以点带面,迂回破局。
李鸣风敏锐地抓住了一个关键时机。省交通厅一位副厅长带队来千湖市调研区域交通一体化工作。李鸣风闻讯后,立刻行动:他亲自整理了一份详实、图文并茂的《榆林环线规划构想及其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简报,通过董国云的渠道,提前送到了省厅调研组手中。
他力邀调研组在行程中增加“榆林开发区及南部潜力乡镇交通现状”考察点。在考察过程中,他亲自担任讲解,结合宏远集团的物流需求、南部乡镇的发展瓶颈、以及环线建成后的预期效益,将榆林环线,尤其是榆南大道的战略意义阐述得淋漓尽致。
他特意安排调研组走了几段路况极差、严重制约发展的县道,让省厅领导实地感受交通瓶颈的切肤之痛。
省厅副厅长在实地考察和听取汇报后,对榆林环线的构想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对连接开发区与市高速的榆南大道表示出浓厚兴趣,当场指示随行规划处同志:“榆林的这个规划很有前瞻性和必要性,要重点关注,纳入省道提升或区域联网路的储备项目库优先考虑!前期工作要抓紧做深做实!” 省厅领导的表态,为环线项目注入了强大的外部推力,无形中给郑卫国的“财政困难论”施加了巨大压力。
针对前期资金不足的问题,李鸣风果断调整策略,采取“以点带面、重点突破”:
聚焦“榆南大道”开发区段, 他提出,环线建设不贪大求全,优先启动对开发区发展带动最直接、受益最明显、也最容易获得外部支持的“榆南大道”靠近开发区的首期工程。
他亲自约谈宏远集团榆林负责人,明确提出,宏远项目后续的原材料输入和产品输出物流量巨大,现有道路不堪重负。建议宏远集团以“保障企业供应链高效畅通”为由,与开发区管委会共同出资,建设这条连接宏远厂区与规划中榆南大道起点的“宏远物流快速连接线”。这条连接线,将成为未来榆南大道的组成部分。宏远出于自身长远发展和维护地方关系考虑,很快同意了这一“双赢”方案。
李鸣风指示开发区管委会,从发展基金中划拨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宏远物流连接线”的配套征地补偿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将其作为开发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项目来推进。
这样,原本需要县财政大笔投入的榆南大道首期工程,巧妙地通过“企业共建+开发区配套”的模式启动,绕开了郑卫国的财政掣肘!而且,这段路的启动建设,将成为整个榆南大道乃至环线建设的“样板段”和“敲门砖”,为后续争取省市资金奠定坚实基础。对于郑卫国安插的马明远这个常务副指挥长,李鸣风采取了“明升暗控”的策略:指挥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李鸣风清晰划分职责:马明远负责指挥部日常行政事务、会议组织、文件流转等程序性工作;而环线规划深化、技术方案论证、向上争取支持、与乡镇协调征地拆迁政策制定等核心业务工作,则由李鸣风亲自挂帅,并指定由他信任的、从县发改局抽调的精干力量赵峰具体牵头负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之问道官途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