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山沉默了几秒,目光在李鸣风脸上逡巡,似乎在判断他话语的真实性。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人才流失接近新招录的四分之一……专业错配严重制约发展潜力……基层沦为跳板……”王海山缓缓念出报告中的几个核心结论,语气听不出喜怒,“结论很尖锐,数据也很……扎眼。李鸣风同志,你刚来榆林县报到不到三天,就敢下这样的论断?你知道这些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吗?知道这份报告如果流传出去,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响吗?”
这是质问,也是考验。考验李鸣风的胆识,更考验他的政治智慧。
李鸣风迎向王海山锐利的目光,眼神清澈而坦诚,没有躲闪:“王部长,数据的冰冷在于它的客观性。我只是依据档案记录进行了整理和初步分析。这些现象并非凭空臆测,而是有据可查。至于反响……我认为,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讳疾忌医,只会让小疾拖成沉疴。董书记关注干部结构优化,我想,这份报告或许能提供一个更清晰的现状参考。”
他没有直接回答“意味着什么”,而是将落脚点放在了董国云关注的问题上,并且巧妙地强调“参考”而非“定论”,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又给领导留下了回旋和定调的余地,没有显得咄咄逼人。
王海山深深地看了李鸣风一眼,手指在报告上轻轻敲击着,发出有节奏的笃笃声。他似乎在权衡着什么。
“年轻人,有想法,有闯劲,是好事。”王海山终于再次开口,语气似乎缓和了一丝,“但官场行事,光有锐气还不够,更要懂得审时度势,懂得分寸。这份报告……董书记那里,我会递上去。”
李鸣风心中一动,但面上依旧保持着恭敬聆听的姿态。
“不过,”王海山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格外深沉,“李鸣风,你要记住。今天这份报告,是你作为组织部干部股的新同志,在张为民同志的安排下,完成的一份工作汇报。明白吗?”
这句话,重若千钧!它清晰地划定了界限:报告是你的工作成果,但更是组织安排下的产物。功劳是你的,但更是股长张为民的,是组织部的!它提醒李鸣风,不要有任何越级上报、个人冒进的想法。这是在保护他,也是在敲打他,更是在强调组织程序和纪律!
李鸣风心中雪亮。王海山这是在给他上踏入官场的第一课:位置和程序!他立刻站起身,微微躬身,语气无比郑重:“我明白,王部长。感谢您的教导。这份报告是在张股长的安排下完成的,我只是做了分内的工作。”
这个表态,清晰、干脆、到位。
王海山脸上第一次露出了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满意神色,点了点头:“嗯。你先回去吧。踏实工作,多看多学,少说多想。”
“是,王部长。”李鸣风再次应声,然后恭敬地退出了办公室,轻轻带上了门。
走出那扇沉重的木门,走廊里的空气似乎都清新了不少。李鸣风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站在门口,微微闭了闭眼,长长地、无声地舒了一口气。刚才那短暂的十几分钟,其精神消耗不亚于在档案室鏖战一夜。与王海山这样的实权派领导面对面,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甚至每一次沉默,都充满了无形的交锋和试探。
他整理了一下衬衫的领口,迈开步子,步履沉稳地走下楼梯。回到干部股所在的楼层,他并未直接回档案室,而是先走到股长张为民的办公室门口,门开着。
张为民正坐在桌后,看似在批阅文件,但眼神明显有些飘忽,不时瞟向门口的方向。当看到李鸣风的身影出现时,他的眼神瞬间聚焦,带着复杂的探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张股长。”李鸣风在门口停下,脸上带着新人应有的恭敬,“王部长找我谈完了。”
“哦?谈完了?”张为民放下笔,身体微微前倾,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自然,“王部长……都说什么了?”
“王部长询问了报告撰写的情况,肯定了我们股室安排的工作任务,也提醒我要踏实学习,遵守纪律。”李鸣风言简意赅,将王海山那番关于“位置”和“程序”的核心精神提炼出来,并且特意用了“我们股室”这个词。
张为民紧绷的神经明显松弛了一些,眼中闪过一丝如释重负,甚至带上了一点微妙的赞许。李鸣风的回答,既没有隐瞒王海山的召见(这瞒不住),又巧妙地维护了他这个股长的面子,强调了这是股室工作的成果,更传递了王海山并未深究或批评他安排工作的信息。
“嗯,王部长说得对。年轻人,踏实肯干是好事,更要懂得规矩。”张为民的语气温和了不少,“报告……王部长怎么说?”
“王部长说,他会把报告呈给董书记参考。”李鸣风平静地回答。
“呈给董书记?!”张为民的声音陡然拔高了一度,随即意识到失态,立刻压低了声音,脸上写满了震惊和难以置信。他原以为王海山最多是批评或者表扬一下李鸣风,然后报告就压下了。没想到,竟然要直接捅到董书记那里!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那份报告的价值和冲击力,连王海山都不敢擅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之问道官途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