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试航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像一团沉重的阴云笼罩在“海狼”号上空。潜艇被迫返回秘密船坞,进行紧急检修和调试。霍兰德带领的技术团队与船厂工程师们日夜不休,对照着试航数据,逐一排查故障点。平衡水舱的阀门被拆解校准,液压管路重新测试压力,声呐系统的识别算法也在加紧修改。
然而,一些更深层次、更隐蔽的问题,似乎并非简单的机械调整或程序补丁所能解决。例如,那难以捉摸的浮力中心微差,以及在特定工况下艇体内部某些结构传来的、极其细微却令人不安的异常震动。常规的检测手段难以精准定位这些隐患的根源。
夜深人静,船坞内只剩下值班警卫和少数仍在加班的技术人员。林晓独自一人,再次登上了停靠在干船坞支架上的“海狼”号。冰冷的钢铁巨兽在坞灯的照射下投下巨大的阴影,寂静中透着一股未驯服的野性。
他沿着狭窄的通道缓缓行走,手指拂过冰冷的管道和仪表盘。最终,他在位于潜艇心脏位置的指挥控制舱停下了脚步。这里汇集了导航、火控、声呐等核心系统。
是时候了。
林晓深吸一口气,集中精神,再次连接上脑海中的系统界面。这一次,他没有选择知识灌输或物资兑换,而是启动了一个他之前极少动用、消耗巨大但功能特殊的模块——【精密载具深度诊断与微调】。
这个功能无法直接修复重大损伤,也无法无中生有变出零件,但它能像最高明的医生使用内窥镜和CT扫描一样,对复杂的机械系统进行极其精密的“体检”,并能在分子层面进行极其有限的“微操”,比如调整某个轴承的预紧力,优化某个液压阀的响应曲线,甚至是通过特定频率的震动来“抚平”某些微观应力集中点。
启动的瞬间,林晓感到一阵强烈的精神抽离感,仿佛自己的意识被分出了一部分,融入了这艘钢铁潜艇的每一个角落。无数细微的数据流——管道的压力脉动、轴承的旋转摩擦、壳体的应力分布、电路中的电流杂讯——如同奔腾的溪流,涌入他的感知。
他“看”到了平衡系统那个响应略微迟滞的阀门,其内部一个微小的加工毛刺导致了流量控制的非线性;“听”到了声呐基阵某个接收单元因为封装应力而产生的本底噪声,正是它干扰了对真实信号的判断;“感觉”到了在特定航速下,艇体与主推进轴连接处那几乎无法被常规仪器察觉的、预示着潜在疲劳的谐波震动。
这些发现,远比霍兰德团队目前定位到的要精细和深入得多。
林晓没有声张。他利用系统的微调功能,开始进行一系列“看不见的手术”。
他引导着维修机器人(由船厂提供,但操作指令在系统辅助下变得异常精准)对那个有毛刺的阀门核心进行纳米级打磨;他通过注入特定频率的微弱电流,“安抚”那个产生噪声的声呐单元,调整其内部压电晶体的应力状态;他甚至模拟出特定的振动模式,对那个潜在疲劳点进行了预防性的“应力释放”处理。
整个过程无声无息,消耗的却是林晓巨大的精神力。他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脸色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有些苍白。这种微观层面的操作,比指挥一场战斗更加耗费心神。
与此同时,他也“扫描”到了更多暂时无法通过微调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比如耐压壳体某处焊缝的金属晶相在极限压力下可能存在的微小隐患,以及通气管升降装置在复杂海况下的一个设计冗余不足。他将这些问题的具体位置和理论分析,通过“灵感突发”的方式,在第二天的技术讨论会上,以极其专业和肯定的口吻,“提醒”了霍兰德。
“……霍兰德先生,根据我的计算和……某种直觉,我认为B-17区段的这条主焊缝,可能需要用更高灵敏度的探伤仪进行复检,重点关注其热影响区的晶粒变化。”
“还有,通气管液压缓冲机构的行程余量,在面对超过六级侧浪时,可能不足以完全抵消冲击,建议考虑增加一个辅助阻尼器。”
霍兰德起初将信将疑,但当他组织人手按照林晓的“直觉”进行针对性检测时,果然发现了那条焊缝存在极其细微的、常规探伤难以发现的晶格畸变!而缓冲机构行程问题,经过模拟计算,也证实了林晓的担忧!
老工程师看着林晓,眼神复杂得难以形容。这已经不能用“天才的直觉”来解释了,这简直像是……像是他拥有透视眼一样!
“林将军,您……您到底是怎么做到的?”霍兰德忍不住再次问道。
林晓只是疲惫地笑了笑,依旧用那个万能的理由搪塞:“或许是那些德国理论,加上我对机械的一种……特殊感知力吧。重要的是解决问题,不是吗?”
在林晓这种“神乎其技”的指引和系统暗中辅助的微调下,“海狼”号的调试工作以惊人的效率推进。平衡系统变得响应灵敏而线性,声呐的本底噪声显着降低,识别准确率大幅提升,艇体的异常震动也消失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错误剧本:我在二战点亮黑科技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错误剧本:我在二战点亮黑科技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