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货铺联络点的惊险过后,申城小组如同被兜头浇了一盆冰水,所有因初期顺利而产生的细微松懈瞬间蒸发。陈朔借此机会强化了安全条例,对所有环节进行了重新梳理,行动的隐蔽性和纪律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无线电波的“影子战争”在短暂的波动后,继续以更谨慎、更缜密的方式推进。大量真假难辨的电文持续涌入敌人的监听网络,如同水滴石穿,不断考验和塑造着敌人的判断。
一段时间后,沈清河从内线获得了一个重要情报:梅机关电讯侦听部门内部,对于近期这些来源繁杂、内容琐碎却又持续不断的信号,产生了分歧。
“一部分较有经验的监听员认为,这些信号虽然杂乱,但某些编码习惯和用语模式存在难以解释的‘巧合’,建议提高警惕,进行更深入的关联分析。”沈清河汇报道,“但另一部分人,尤其是他们的新任技术顾问,一个叫中村信一的少佐,则认为这是敌方通讯纪律涣散、系统混乱的表现。他主张利用其大数据量的特点,通过统计分析来建立敌方组织的‘通信模型’,反而视其为深入了解我方的好机会。”
陈朔听完,嘴角泛起一丝冷峻的笑意。“分歧……这是好事。这说明我们的‘渗透’开始见效了。这个中村信一,倒是给我们送了一份大礼。”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当敌人内部出现分歧时,最佳策略不是消除分歧,而是扩大它,并引导它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 既然中村少佐喜欢‘大数据’,那我们就给他更多‘数据’,把他引向我们希望他得出的结论。”
一个更大胆的“嵌套欺骗”方案,在陈朔脑中迅速成型。
“我们需要精心设计一批新的电文。”陈朔对苏婉清说,“这批电文要隐约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比如,我方某个重要后勤补给基地,正因内部管理混乱和物资分配不公,而面临崩溃的风险。电文要来自不同单位,有抱怨补给迟迟不到的,有报告基层士兵不满情绪的,有用隐晦方式请示如何处理积压物资的……内容要零散,但拼凑起来,能指向一个模糊的地点范围,比如……太湖西山岛区域。”
苏婉清立刻领会:“我们要虚构一个‘内乱的后勤基地’,引诱他们去攻击?”
“不完全是。”陈朔摇头,“一个内乱的后勤基地,价值有限,未必能引起他们动用核心力量。我们要把它包装成一个……看似内部混乱、防卫松懈,实则暗藏玄机的‘诱饵’。我们要在电文中留下一些细微的、看似无意的破绽,让中村那样的分析者‘自行发现’——这个基地的混乱可能是伪装的,它很可能正在秘密集结力量,准备一次针对他们某个次要目标的偷袭。”
他进一步解释:“这样,当敌人根据这个‘他们自己分析出来’的情报,调动力量去围剿这个根本不存在的基地时,他们不仅会扑空,浪费人力物力,更会反过来印证中村‘数据分析’方法的‘正确性’,从而在梅机关内部强化他的地位和观点。这能为我们后续更关键的欺骗行动,铺平道路。”
锋刃在一旁听完,不禁感叹:“你这是要把敌人的专家,变成我们的说客。”
“正是此意。”陈朔点头,“执行这个计划,需要极高的精度。电文的‘破绽’要留得恰到好处,既不能太明显,让保守派一眼看穿是陷阱;也不能太隐晦,让中村那样的分析者无从下手。时机也要把握好,要在他们内部争论最激烈的时候,将这些‘证据’陆续投放出去。”
新的任务下达,苏婉清和她的小组再次投入紧张的工作。这一次的电文编制,更像是在进行文学创作和心理学揣摩,需要在字里行间埋下引导性的线索。
与此同时,陈朔通过沈清河,开始有意识地散布一些关于中村信一背景和能力的信息——一位毕业于帝国大学,笃信技术分析和概率论的少壮派军官,急于用新颖的方法证明自己,与传统靠经验和直觉的老派特务存在理念冲突。
饵料已经备好,渔网再次张开。这一次,陈朔不仅要欺骗敌人的眼睛,更要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引导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自己的逻辑陷阱里越陷越深。这场无形战场上的博弈,已从简单的信息对抗,升级为了更深层次的心理战和决策误导。
【第十七章完】
___
喜欢谍战之镜界孤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谍战之镜界孤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