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观众在 “希望之光区” 久久驻足,有的甚至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一位联合国难民署的工作人员在参观后,特意找到林晚星,希望与 “晚星艺术基金” 合作,在更多难民营开设艺术课程。“这些孩子经历了我们无法想象的苦难,但他们的作品里没有仇恨,只有希望,” 这位工作人员说,“艺术能治愈他们的心灵,也能让世界关注难民群体,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自然共生区” 的作品,展现了澳洲原住民和巴西土着孩子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也让观众看到了不同文化中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的理念。
澳洲原住民青少年的《星空传说》是一幅大型点画作品,直径达 2 米,由 5 位原住民青少年共同创作。他们用红色、黄色、白色的圆点,在黑色的画布上勾勒出澳洲的星空 —— 北斗七星被描绘成 “祖先的脚印”,银河是 “祖先的河流”,旁边的小圆圈则是 “部落的孩子们”。作品说明中写道:“在原住民文化中,星空是祖先的指引,每一颗星星都有一个故事。我们希望通过这幅画,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星空传说,也希望大家一起保护这片美丽的星空。”
巴西土着孩子的《雨林生态绘本》则是一套 12 册的手绘绘本,由巴西亚马逊雨林中的土着部落孩子共同完成。绘本以 “雨林里的一天” 为主题,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雨林,到夜晚的萤火虫飞舞,每一页都充满了生机 —— 猴子在树枝间跳跃,鹦鹉在树上唱歌,土着孩子在河边捕鱼,妈妈在帐篷前做饭。绘本的文字用葡萄牙语和土着语言双语标注,简单的句子里满是对雨林的热爱:“雨林是我们的家,我们要保护它,让它永远充满绿色。”
一位来自环保组织的观众,在看完《雨林生态绘本》后,当即决定捐赠一批环保书籍给巴西土着部落的孩子们。“这些孩子用最纯真的方式,提醒我们要保护自然,” 他说,“他们的绘本比任何环保宣传语都更有力量,因为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
展览期间,“晚星艺术基金” 还联合卢浮宫学院、巴黎艺术学院,举办了 “跨文化艺术论坛”。论坛邀请了国际知名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公益人士、文化学者等 20 多位嘉宾,围绕 “艺术如何促进文化交流与社会包容”“青少年艺术教育的公益价值”“非遗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等议题展开讨论,为全球艺术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作为论坛的开场嘉宾,林晚星分享了 “晚星艺术基金” 的公益实践经验。她从基金的成立初衷说起 —— 三年前,她在云南乡村考察时,看到孩子们对艺术的渴望,却因缺乏资源无法接触系统的艺术教育,于是决定成立基金,为全球弱势青少年提供艺术教育支持。
“我们在云南的乡村学校开设‘非遗艺术课’,发现孩子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们笔下的苗族银饰、傣族孔雀,比任何专业画家的作品都更有生命力,” 林晚星说,“在非洲难民营,我们看到艺术能帮助孩子们走出心理阴影 —— 有个孩子之前因为战乱变得沉默寡言,接触绘画后,开始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作品,脸上也有了笑容。这让我们意识到,艺术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治愈的力量’,一种‘沟通的语言’。”
林晚星还提出了 “艺术无国界,善意共传递” 的理念:“艺术不需要翻译,一个非洲孩子画的向日葵,一个中国孩子剪的十二生肖,一个澳洲孩子创作的点画,都能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感受到其中的美好与善意。我们希望通过艺术,打破文化的隔阂,让更多人学会理解、尊重不同的文化,共同构建一个更包容的世界。”
她的分享赢得了现场嘉宾的热烈掌声。法国艺术评论家让?杜尚评价道:“‘晚星艺术基金’的实践,为艺术公益事业提供了新的方向 —— 它不再是简单的‘捐赠物资’,而是通过艺术教育,赋能青少年,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同时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这种模式值得在全球推广。”
在 “青少年艺术教育的公益价值” 议题讨论中,嘉宾们结合各自的经历,分享了对艺术教育的看法。
肯尼亚艺术家奥马尔?哈桑,曾在难民营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多年。他说:“在难民营,很多孩子因为战乱失去了家人,艺术是他们表达情感的唯一方式。我见过一个孩子,把对妈妈的思念画在画布上,画里的妈妈抱着他,背景是家乡的房子。虽然画面很简单,但那种情感能打动所有人。艺术教育不是奢侈品,而是弱势青少年的‘必需品’,它能给孩子们带来希望,让他们相信未来还有可能。”
中国非遗传承人、苗族银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芝,分享了在乡村学校教授非遗艺术的感受:“很多乡村孩子之前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有多美,通过学习苗族银饰绘画,他们开始主动问我‘奶奶,这个纹样是什么意思’‘我们苗族还有哪些传统’。艺术教育不仅让非遗文化得到了传承,也让孩子们增强了文化自信,这是最珍贵的收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