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原住民长老戴维?沃克,则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发表了看法:“‘点画’是我们原住民的‘活化石’,记录着我们的历史与故事。之前,很多年轻的原住民孩子对‘点画’了解不多,‘晚星艺术基金带来的艺术课程,让孩子们重新认识了‘点画’,也让他们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现在,很多孩子会主动向部落长老请教‘点画’的历史,甚至开始尝试用‘点画’记录身边的故事。艺术教育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也让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论坛的互动环节,现场观众踊跃提问。一位来自比利时的艺术教师问道:“我们学校也想开展针对弱势儿童的艺术教育,但缺乏资源和经验,您有什么建议吗?” 林晚星笑着回答:“首先,要放下‘专业’的包袱,弱势儿童的艺术教育,重点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让他们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可以从简单的材料入手,比如用废旧报纸做手工,用路边的石头画画,关键是让孩子们感受到艺术的快乐。其次,要尊重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比如在非洲难民营,我们会鼓励孩子们画自己熟悉的帐篷、草原;在中国乡村,会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非遗文化,让艺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最后,要建立‘长期陪伴’的理念,艺术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耐心陪伴孩子们成长。”
林晚星的回答得到了现场观众的认可,很多教育工作者纷纷表示,要将这些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全球艺术公益成果展” 持续一个月,吸引了超过 50 万观众参观,其中既有艺术爱好者、文化学者,也有普通市民、学生,甚至还有不少国家的文化官员专程前来参观。展览不仅收获了观众的好评,还得到了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
每天,展厅里都能看到观众们驻足欣赏、拍照记录、低声交流的身影。很多观众在参观后,纷纷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感受,表达对孩子们作品的喜爱和对 “晚星艺术基金” 的认可。
一位来自法国巴黎的上班族安娜,在参观后写道:“这是我今年看过最温暖的展览。孩子们的作品没有华丽的技巧,却充满了真诚和希望。看到非洲孩子画的向日葵,我想起了自己遇到困难时的样子,他们的乐观让我重新鼓起勇气。离开展厅时,我特意捐了款,希望能帮助更多孩子实现艺术梦想。”
一位带着孩子来参观的英国母亲萨拉,分享道:“我带 7 岁的女儿来参观,她被中国孩子的剪纸作品吸引了,一直问我‘妈妈,我们能不能也学剪纸’。在‘希望之光区’,女儿看到娜奥米的作品,问我‘那些孩子为什么住在帐篷里’,我趁机给她讲了难民的故事,让她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也学会关心别人。这样的展览,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还能教会他们善良和包容,太有意义了。”
还有不少观众在展览的 “留言墙” 上写下自己的感悟。有人写道:“艺术无国界,善意共传递,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孩子们的作品就像一座座桥梁,连接了不同的国家和文化。” 有人写道:“原来艺术可以这么有力量,能让难民孩子看到希望,能让乡村孩子爱上非遗,能让土着孩子守护自然。” 还有人写道:“感谢‘晚星艺术基金’,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才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
法国知名报纸《费加罗报》以 “一场跨越六大洲的艺术公益盛宴” 为题,对展览进行了专题报道,评价道:“‘全球艺术公益成果展’是年度最具温度的文化展览。它没有聚焦于知名艺术家的作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弱势青少年,让他们的作品在卢浮宫这样的顶级艺术场馆中闪耀光芒。这些作品或许在技巧上不够成熟,却承载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朴素的梦想 —— 非洲孩子对和平的向往,中国孩子对非遗的热爱,澳洲孩子对传统的坚守,巴西孩子对自然的守护,这些情感跨越了文化和地域的隔阂,打动了每一位观众。‘晚星艺术基金’通过这场展览,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还搭建了一座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不同国家的人们通过艺术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这正是当代文化展览应有的价值。”
英国《卫报》也对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当今充满分歧和冲突的世界,‘全球艺术公益成果展’就像一股清流,用孩子们的画笔传递着善意和希望。展览不仅展现了艺术的公益价值,还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 —— 文化交流不应该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应该是普通人之间的平等对话;不应该是形式上的礼仪往来,而应该是情感上的真诚沟通。这场展览告诉我们,文化交流可以很简单,一句问候、一幅画、一个微笑,就能打破隔阂,连接心灵。”
此外,法国电视台、美国 CNN、中国央视等国际媒体也对展览进行了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到这场 “有温度的文化盛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