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共生区” 和 “部落记忆区” 则充分结合了地域文化特色。“自然共生区” 的墙面模拟巴西雨林的绿色,地面铺设仿草地材质,观众走在其中,仿佛置身雨林;澳洲原住民的 “点画” 作品被陈列在圆形展台上,展台周围安装了环形灯光,让圆点图案在灯光下呈现出立体效果。“部落记忆区” 则采用深色墙面,搭配暖黄色射灯,参展的《部落迁徙图》被投影在巨大的幕布上,旁边播放着原住民青少年讲述作品故事的视频,让观众能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团队为每一件参展作品都制作了详细的 “作品说明卡”,除了标注创作者姓名、年龄、国籍、创作时间等基本信息,还附上了创作者的故事和作品的创作背景,部分作品还配有创作者的照片和短视频。
在中国乡村孩子的《傣族孔雀图腾》作品说明卡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创作者:李雨桐,10 岁,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某乡村小学学生。雨桐的家乡是傣族聚居地,每年泼水节,她都会和家人一起看孔雀舞表演。在‘非遗艺术课’上,雨桐第一次尝试用画笔描绘孔雀,她希望通过这幅画,让更多人知道傣族的孔雀舞有多美。” 卡片下方,还附着雨桐在泼水节上与孔雀合影的照片,照片里的小女孩笑得格外灿烂。
非洲女孩娜奥米的《希望之光》说明卡上,记录着她的经历:“创作者:娜奥米,12 岁,肯尼亚达达阿布难民营居民。娜奥米的家乡因战乱被毁,她和家人逃到难民营已经两年。在‘移动艺术教室’里,娜奥米第一次接触绘画,她说:‘向日葵永远朝着太阳,我也想朝着希望的方向努力。’” 说明卡还附上了一段短视频,视频里,娜奥米正拿着画笔,在画布上涂抹金色的颜料,嘴角带着微笑。
“很多观众来看展览,不仅是欣赏作品,更是想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展览策展人艾米丽说,“这些‘作品说明卡’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观众与创作者。有观众看到娜奥米的故事后,特意联系基金,希望资助更多非洲难民营的孩子学习艺术,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走进 “全球艺术公益成果展” 的展厅,就像开启一场跨越六大洲的文化之旅。800 件作品虽然风格各异、题材不同,却都传递着 “热爱生活、追求梦想” 的共同主题,也让观众看到了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传承区” 是展厅中最热闹的区域之一,中国乡村孩子的作品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活的创造力,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
《苗族银饰图腾组画》由 20 幅单幅作品组成,每幅作品聚焦一种苗族银饰纹样,如蝴蝶纹、龙纹、鸟纹、花卉纹等。孩子们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线条,将原本金属材质的银饰纹样转化为生动的绘画语言 —— 蝴蝶的翅膀上布满了细小的圆点,龙的身体缠绕着火焰,鸟的羽毛像彩色的丝带。一位来自法国的观众爱丽丝,正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画作,她惊叹道:“我之前在博物馆见过苗族银饰,没想到孩子们能用画笔把这些复杂的纹样画得这么生动,他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旁边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陕西剪纸作品《十二生肖》,出自陕西榆林市一所乡村小学的孩子们之手。他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会了 “阴刻”“阳刻” 等剪纸技法,剪出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 —— 老鼠的尖嘴、牛的犄角、老虎的斑纹、兔子的长耳朵,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精准到位。展览现场,基金还安排了中国剪纸艺人进行现场表演,艺人手中的剪刀在红纸上翻飞,不一会儿就剪出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引得观众阵阵掌声。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艺术形式,” 一位法国小男孩拉着妈妈的手说,“这些剪纸太神奇了,我也想学习剪纸,剪出我喜欢的小动物。” 小男孩的妈妈立刻联系了展览工作人员,咨询基金在法国的艺术公益项目,希望能让孩子参与其中。
“希望之光区” 的作品虽然题材沉重,却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非洲难民儿童用明亮的色彩,在画布上描绘出他们对和平、家园、未来的向往。
娜奥米的《希望之光》是展区的 “明星作品”。画面上方,灰色的难民营帐篷排列整齐,帐篷之间的小路上,有几个穿着破旧衣服的孩子在玩耍;画面下方,却是一片金色的向日葵花田,向日葵的花盘朝着画面上方的 “太阳”—— 那是一个用黄色和橙色颜料涂抹的圆形,边缘还画着放射状的光芒。娜奥米在作品说明中写道:“难民营的日子很辛苦,但我每天早上都会看到太阳升起,就像看到了希望。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走出帐篷,住在有花园的房子里,花园里种满向日葵。”
来自埃塞俄比亚难民营的 10 岁男孩穆罕默德,创作了《和平列车》。画面中,一列彩色的火车正行驶在绿色的草原上,火车的车厢上画着不同肤色的孩子手拉手,车顶上架着和平鸽,车轮旁开满了红色的花朵。穆罕默德说:“我爸爸告诉我,火车可以带我们去很远的地方。我希望有一列‘和平列车’,带着所有难民孩子去没有战争的地方,和其他国家的孩子一起上学、玩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