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方向确定后,随之而来的是必须承受的、剧烈的阵痛。
“归农”这艘曾经试图扬帆远航的巨轮,开始了艰难但坚决的转向和减负。
首先进行的是大规模的业务收缩和人员精简。
与之前为了应对资金链危机而进行的、带有恐慌性的裁员不同,这一次的“优化”目标明确,只保留与核心产品线和深度社区运营直接相关的岗位。
那些在扩张期设立的区域分公司、为了讲“平台故事”而孵化的各种创新项目团队、以及庞大的市场营销队伍,被成建制地裁撤或合并。
办公地点也从那个象征身份的CBD高档写字楼,搬回了位于城市近郊、一个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更具工业风和成本效益的创意园区。
公司的总人数,迅速回落到了与进行A轮融资之前相仿的水平。
消息传出,外界一片哗然。
之前那些唱衰“归农”的媒体,更是找到了新的佐证,诸如“‘归农’神话破灭,大规模收缩求生”、“陈飞激进战略失败,退回原点”之类的标题再次充斥版面。
资本市场上,“归农”几乎成了一个负面案例和警示故事,无人再愿意提及。
内部的氛围也一度极其低迷。
留下的员工,一方面庆幸自己保住了工作,另一方面也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了迷茫和不确定。
那种曾经洋溢在办公区里的、仿佛明天就能上市的狂热激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小心翼翼的观望和沉重的气氛。
陈飞和苏小倩明白,此刻任何空泛的口号都是苍白的。
他们能做的,就是以身作则,带领着剩下的这支“残兵”,心无旁骛地、沉默地执行“收缩、聚焦、深化”的战略。
技术团队不再被要求开发各种吸引眼球的新功能,也不再被苛刻的流量和并发指标所驱赶。
他们的目标变得异常清晰和纯粹:保证核心交易系统的绝对稳定和流畅,为深度社区互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他们终于有时间,也有管理层给予的耐心,去啃那些之前欠下的、坚硬的“技术债务”,从底层开始,一点点地重构代码,优化数据库结构,修复潜在的漏洞。
平台的界面风格也发生了显着变化,去掉了所有花哨的促销模块和复杂的游戏化设计,变得简洁、质朴、温暖,大量运用了自然元素的视觉风格,突出了产品本身的故事和用户生成的高质量内容。
产品团队则被直接“下放”到了几个核心的生产基地。
负责“彩虹梨”的产品经理,背着行囊住进了桃源村,跟着永昌爷和他的徒弟们,从冬季修剪、春季授粉、夏季疏果到秋季采收,全程参与,详细记录每一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和影响因素。
他们与生产团队一起,重新梳理和制定了远比以前更为严苛、也更为细致的全流程品控标准,从土壤墒情、有机肥发酵程度,到病虫害的物理和生物防治时机,再到采摘时的成熟度判断和采后处理,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和检查节点。
他们不再追求亩产的最高化,而是追求果实风味物质、营养成分和安全指标的极致化,甚至开始尝试为每一批次的“彩虹梨”建立可追溯的“风味档案”。
苏小倩带领的内容和运营团队,工作重心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他们不再绞尽脑汁地制造吸引流量的“爆款”话题或焦虑式营销,而是沉下心来,像手工艺人一样,专注于创作真实、细腻、有深度、有温度的内容。
他们聘请了专业的纪录片团队,用长达数月的时间,跟拍永昌爷如何像一位老工匠一样,日复一日地守护着他的果园,记录下他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忧心、看到新芽萌发时的喜悦、以及品尝到成熟果实那一刻的满足;
他们跟随杨老板深入滇南的原始森林,记录他寻找珍稀野生菌的艰辛、危险与发现宝藏时的狂喜;
他们用镜头追踪一粒“黑土优粮”的种子,从它在黑土地中苏醒,到经历风雨阳光,最终变成碗中一颗颗饱满弹牙的饭粒的完整旅程。
这些内容没有刻意煽情,节奏舒缓,却以其无可替代的真实性、专业性和沉浸感,慢慢地吸引和沉淀下了一批真正认同“归农”价值观、追求生活品质和精神共鸣的“铁杆粉丝”。
市场费用被大幅削减,几乎停止了所有效果广告的投放。
他们转向了更为精准、也更依赖口碑的社群运营和线下体验。
他们不再举办规模庞大的发布会,而是组织小范围的、高黏性的“归农溯源体验营”,每次只邀请十几二十位核心用户,来到桃源村、滇南深山或江南水乡,让他们亲身参与简单的农事劳动,品尝最新鲜、最地道的食材,与永昌爷、杨老板、老周这些“明星农人”面对面交流,听他们讲述土地的故事。
这种深度、沉浸式的连接,带来了远超传统营销的用户粘性和自发传播效应。这些用户回到城市后,成了“归农”最忠诚的拥趸和最有说服力的代言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想在风口起飞的猪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想在风口起飞的猪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