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沐瑶站在刚刚落成的对撞机主控室内,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手中的设计图纸。她的目光追随着那个在控制台前忙碌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困惑。作为顶尖材料学专家,她参与过无数重大科研项目,却从未遇到过像张飞这样令人费解的天才。
林博士,您来看看这个数据。一个年轻研究员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
林沐瑶收敛心神,快步走到监测仪前。屏幕上显示着对撞机首次试运行的粒子束稳定性数据,那些近乎完美的曲线让她再次感到震惊。
误差范围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内,研究员兴奋地指着屏幕,这简直不可思议!
林沐瑶轻轻点头,目光却不自觉地再次飘向主控台。张飞正站在全息投影前,手指在空中快速划动,调整着复杂的系统参数。他的每个动作都精准得如同机器,仿佛对这台空前复杂的设备了如指掌。
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林沐瑶喃喃自语。
几天前,当张飞拿出那份精妙绝伦的对撞机设计图时,整个专家团队都被震撼了。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从选址、建设到系统集成,每个环节他都亲自指导,解决了一个又一个连资深专家都感到棘手的难题。
林博士?研究员疑惑地看着她。
继续监测,林沐瑶定了定神,特别注意能量波动情况。
她拿起一份刚刚打印出来的性能报告,走向主控台。张飞正在与工程组长讨论冷却系统的优化方案,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用那双永远平静的眼睛看向她。
张顾问,这是首次试运行的完整报告。林沐瑶递过文件,性能超出预期,但有几个数据点我想请教。
张飞接过报告快速浏览,点了点头:粒子束在第三区段有轻微散射,问题出在磁聚焦系统。今天下午就能解决。
林沐瑶仔细观察着他的表情,试图找出任何一丝破绽。但张飞的表情始终如一,就像在讨论今天午饭吃什么一样平常。
您是怎么在这么短时间内设计出整个系统的?她终于忍不住问道,这已经超出了现有工程学的理论框架。
张飞思考了一下,说:基本原理都是相通的。
这个回答让林沐瑶更加困惑。她回想起项目启动以来的点点滴滴:张飞对那些深奥的粒子物理理论信手拈来,对精密机械设计了如指掌,甚至连地质勘探和建筑施工都精通。这种跨学科的全才,在当今高度专业化的科研界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
下午的技术讨论会上,林沐瑶特意坐在张飞对面,仔细观察他的每一个反应。当讨论到量子隧穿效应对粒子束稳定性的影响时,张飞只用寥寥数语就解决了一个困扰团队数天的难题。
可是按照现有理论...一位物理学家还想争辩。
张飞调出一组模拟数据:理论需要与时俱进。
散会后,林沐瑶追上正要离开的张飞:张顾问,能占用您几分钟时间吗?
两人来到实验室外的休息区。林沐瑶斟酌着用词:我研究过您所有的设计方案,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它们都或多或少能在古籍中找到对应的思想。
张飞喝了口水,没有立即回答。
比如对撞机的环形结构,与《周髀算经》中的天圆地方说有某种相似性;超导磁体的设计,又让人联想到《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磁石指南原理。林沐瑶继续说着,仔细观察张飞的反应。
古人的智慧往往被低估。张飞终于开口。
但是这些古籍记载的只是朴素的哲学思想,怎么可能直接转化为尖端科技?林沐瑶追问。
张飞放下水杯,目光投向窗外:你看过《道藏》吗?
林沐瑶一愣:那个道教经典?
其中有一段关于无中生有,化虚为实的论述,张飞平静地说,用现代科学语言解读,就是量子涨落和能量转换的原理。
这个解释让林沐瑶目瞪口呆。她从未想过,那些被视为玄学的古籍,竟然能用现代科学理论来诠释。
您的意思是...您从古籍中获得了灵感?她小心翼翼地问。
张飞微微点头:可以这么说。
这个回答非但没有解开林沐瑶的疑惑,反而让她更加困惑。如果张飞真的是从古籍中获得灵感,那他的科学素养和工程能力又是从何而来?一个能够将古代哲学思想转化为尖端科技的人,其知识结构该是何等惊人?
当晚,林沐瑶在宿舍里翻阅着从图书馆借来的《道藏》。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让她头晕目眩,根本无法理解张飞所说的科学内涵。
他到底是真的从这些古籍中悟出了什么,还是...林沐瑶不敢再想下去。
第二天一早,她带着满腹疑问来到实验室,却发现张飞已经在主控台前工作多时。
张飞头也不抬地打招呼。
林沐瑶鼓起勇气:张顾问,关于昨天讨论的古籍问题,我还有些不明白...
张飞停下手中的工作,转向她:具体是哪里?
《道藏》中提到的无中生有,具体要怎么用科学原理解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