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结尾,她写道:
“真相,或许仍需时间揭晓。”
“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
“一个新时代的序幕,已然拉开。”
“而拉开这序幕的手。”
“可能就沾着机油和汗水。”
写完最后一个字。
天边已经泛起了晨光。
苏晚晴仔细校对了几遍,确认没有任何涉及国家机密的不当表述后。
通过内部渠道,将这篇报道提交给了台里的主编。
她不知道这篇报道能否通过审核。
毕竟涉及的内容太过敏感。
她做好了被毙稿的准备。
然而,出乎她意料的是。
仅仅几个小时后。
主编亲自打来了电话。
语气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一丝……慎重?
“晚晴!你的稿子!”
“上面……上面原则上同意了!”
“但是,有几个地方需要微调……”
苏晚晴愣住了。
同意了?
这种明显在试探官方表态边缘的深度分析稿,居然被同意了?
她敏锐地意识到,这背后恐怕有更高层面的考量。
或许,官方也需要一个相对“温和”的渠道。
来释放一些信息,引导舆论?
无论如何,这对她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按照主编的要求,她对文中几个过于笃定的推测做了模糊化处理。
但核心的分析框架和指向性,都保留了下来。
当天晚上。
这篇题为《“模型”风波背后:神秘修理站与国之重器的猜想》的深度报道。
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及关联媒体的重要位置,悄然上线。
起初,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毕竟标题相对含蓄。
而且近期关于“应龙”的讨论已经足够多。
但很快。
一些敏锐的读者和军事博主发现了这篇文章的不同寻常。
“我靠!央视发的?这是……官方暗示?”
“作者苏晚晴?是不是之前报道过修理站的那个女记者?”
“这分析……有点东西啊!把所有线索都串起来了!”
“看这里!‘夜传异响’、‘化学气味’、‘军方接管’……这不就是实锤吗?”
“所以‘应龙’真的就是那个退伍兵在修理站里搓出来的?!”
“虽然很离谱,但好像……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这篇文章,如同在已经沸腾的油锅里,又滴入了一滴水。
瞬间引发了更剧烈的反应!
之前网络上关于“应龙”来源的讨论,大多停留在猜测和玩梗阶段。
而苏晚晴这篇出自官方媒体的、逻辑严谨的深度分析。
无疑给这些猜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背书!
“破案了!兄弟们!实锤了!”
“战忽局线下分店店长,就是张飞!”
“从今天起,张飞就是我男神!”
“在修理站手搓空天战机?这特么是什么科幻剧情!”
“我宣布,这就是本年度最励志故事!没有之一!”
“原来大佬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眼瞎!”
相关的讨论再次冲上热搜。
#神秘修理站与国之重器#
#手搓应龙的真男人#
#张飞是谁#
各种词条下面,充满了网友的惊叹、崇拜和调侃。
苏晚晴的这篇报道。
成功地将在聚光灯下的“应龙”战机。
与它那看似不可思议的诞生地——“老兵修理站”。
以及它更加不可思议的创造者——张飞。
彻底联系在了一起。
虽然官方没有明确承认。
但这篇报道的发布本身,以及其引发的舆论导向。
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龙巢前哨基地内。
安国邦拿着平板,快步走到正在啃着面包、对着图纸发呆的张飞面前。
“小张!你看!”
他把平板递到张飞眼前。
上面正是苏晚晴那篇报道的页面。
张飞叼着面包,漫不经心地扫了几眼。
“哦,这记者写得还行。”
“基本都猜对了。”
他含糊不清地说道,仿佛在评价一篇关于别人的报道。
安国邦看着他这副样子,气不打一处来。
“你还‘还行’?!”
“现在全国人民都差不多知道是你干的了!”
“虽然没明说,但这跟明说有什么区别?!”
张飞咽下面包,喝了口水。
“知道就知道呗。”
“又不是啥见不得人的事。”
“咱这是为国争光!”
他一脸理所当然。
“再说了,人家记者同志写得挺客观的,也没瞎编。”
“还夸我有梦想呢。”
安国邦被他噎得说不出话。
他有时候真搞不懂,这小子到底是心大,还是真的完全不在意这些虚名。
“你……你知不知道这会给我们的安保工作带来多大压力?!”
“现在外面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这里!”
“盯着你!”
张飞拍了拍安国邦的肩膀,安慰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