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南都市文旅局的乡村文运振兴办公室却依然亮着灯。陈远放下手中批阅的文件,揉了揉眉心。自从分殿体系初步建立以来,他肩头的压力确实减轻了不少,但随之而来的,是更为复杂的协调与指导工作。
他闭上双眼,神念沉入文昌殿。与往日的恢弘孤寂不同,此刻的殿宇中,隐约可见数十点星光在不同的方位闪烁,如同夜空中的星辰,虽不耀眼,却坚定地散发着光芒。这正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分殿节点,通过《功德簿》构建的神念网络与他相连。
第一节:星火初燃
陈远的神念首先掠过江南水乡。
古画修复师沈墨言正在灯下小心翼翼地修复一幅明代山水画。当他用特制的药水轻拭画作时,指尖隐约泛起微不可察的金光,原本模糊的远山轮廓竟渐渐清晰起来。这不是神力在直接修复,而是强化了他对颜料层次、笔触走向的感知,让他能做出最精准的判断。
“文昌庇佑……”老人低声自语,眼中满是虔诚。他不知具体缘由,只将这份突如其来的“灵犀”归功于冥冥中的文运加持。通过他,一批濒临损毁的古画正得以延寿,珍贵的图像史料得以传承。
几乎同时,陈远感知到西北边陲传来的一缕讯息。那位创办乡村图书馆的退休教师马桂兰,以坚定的信念阻止了一起企图侵占图书馆用地建厂的事件。她在据理力争时,言语中自然带上了令人信服的力量,让前来协调的镇干部都为之动容。这同样是分殿代行者微弱神力的体现——并非强行改变他人意志,而是强化了言语中的“理”与“信”。
陈远微微点头,这些品性高洁的代行者,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一方文脉。
第二节:暗流滋生
然而,并非所有节点都如此顺利。
陈远的神念扫过东南某市时,眉头微蹙。那里的一位代行者,某文化馆副馆长,其气息变得驳杂不稳。通过《功德簿》的因果感应,陈远“看”到此人正在利用那份微弱的神力感知,为自己鉴定古董牟利,甚至试图在单位人事变动中为自己造势。
“私心蒙智,神力自溃。”陈远轻叹一声。
几乎在他动念的同时,《功德簿》规则运转,那道与该副馆长链接的神力细线瞬间黯淡、断裂。远在东南的那位副馆长,正拿着一个瓷瓶向人吹嘘,突然感到一阵心悸,随即脑中关于那瓷瓶年代、窑口的“灵光”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有过。他愣在原地,额角渗出冷汗,一种莫名的失落与恐慌攫住了他。
这是分殿体系建立以来的首例“脱落”事件。陈远意识到,监督与筛选机制必须持续运行,且要更加严格。
第三节:网络初试
就在这时,一股较为强烈的“祈念”通过网络传来,源头是岭南之地的那位方言学者,孙教授。他正在为一套濒危方言语音数据库的建立而奔走,却因经费和部分专家的不认可而陷入困境。
陈远心念一动,并未亲自干预,而是通过《功德簿》的网络,将这份“祈念”的本质——即保护濒危文化的紧迫性与价值—— subtly 传递给了网络中其他几位与之相关的代行者。
数日后,转机出现:
江南的沈墨言在参与一次文化项目评审时,偶然看到了孙教授的项目书,基于对“保护文化载体”的共鸣,他投下了关键的支持票;
西北的马桂兰在与一位前来考察的基金会代表交流时,无意间提到了语言多样性对文化生态的重要性,引发了代表的兴趣;
甚至南都市本地的王静山馆长,在整理地方文献时,“偶然”发现了一份与岭南方言有关的珍贵记录,并将其数字化副本提供给了孙教授。
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是文运守护网络内信息与信念的微妙流动与互助。孙教授的项目最终峰回路转,获得了支持。他虽不知具体缘由,却深感文运相助。
陈远在文昌殿中观察着这一切,心中欣慰。分殿网络的价值,不仅在于分担职责,更在于这种“星火互助,汇聚成炬”的协同效应。
第四节:现实锚点
神事推进的同时,陈远在现实中的工作也未停歇。借助分殿体系反馈的各地文化保护现状信息,他在文旅局的岗位上更加游刃有余。
他主持制定的《南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发展规划》,因其前瞻性与可操作性,被省厅作为范本转发。规划中强调的“活态传承”、“社区参与”、“数字化保存”等理念,恰恰与几位代行者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不谋而合。
周末,他与妻子林薇一同参观了王静山馆长组织的“古琴雅集”活动。看着年轻人在古老琴音中沉醉的模样,林薇轻声对陈远说:“感觉你最近做的事情,越来越……有影响力了。”
陈远握了握妻子的手,笑道:“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他无法言明背后的神道网络,但这份在现实中推动文运昌盛的成就感,是如此真实而温暖。家庭,始终是他重要的力量源泉与现实锚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科级帝君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科级帝君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