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提高声调,也没有激烈的反驳,而是用最实在的数据和人本关怀,稳稳地接住了对方抛来的软刀子。那刘处长和王区长被他这番不卑不亢、有理有据的回应噎了一下,脸色有些不太自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来反驳。
周俊见状,连忙笑着打圆场,熟练地切换话题:“哎,说起来,咱们这届中青班可是藏龙卧虎啊!我听说一班那位,可是省委办公厅下来的笔杆子……这食堂的狮子头味道真不错,双林兄,你尝尝!”
第一顿晚饭,就在这种表面和谐、实则暗流涌动的氛围中度过。李双林深刻地体会到,这座学府里的水,远比青云镇的浑河要深得多。这里的交锋,不再是真刀真枪的对抗,而是理念、圈子、背景和话语权的无形较量。
开学典礼后的第一堂大课,是《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江阳实践》。授课的老师是特意从省委党校请来的知名教授,理论功底深厚,对经济形势的分析也颇有见地。课堂上,当教授提出一个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开放性问题时,那几个来自市级核心部门、拥有名牌大学硕士、博士学历的学员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发言。
他们引经据典,从亚当·斯密谈到凯恩斯,从“虹吸效应”谈到“梯度转移”,各种前沿经济学术语和模型信手拈来,侃侃而谈,理论框架搭建得完美无缺,听得不少来自县区的学员眼花缭乱,自惭形秽。
李双林安静地坐在靠窗的位置,笔记本上只零星记录了几个关键词。他没有被那些华丽的理论所震慑,反而微微蹙起了眉头。他感觉这些发言虽然高屋建瓴,却总像是隔着一层玻璃在看世界,漂亮,却缺乏真实的温度和触感。
等到那几位“学院派”精英将理论阐述得差不多,课堂气氛稍微平复时,李双林才举起了手。在教授略带鼓励的目光示意下,他站了起来。
他没有引用任何高深的经济学着作,开口的第一句话是:“教授,各位同学,我来自基层乡镇青云镇。刚才听了大家的精彩发言,很受启发。我想结合我们镇的一个具体案例,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他以“鑫盛”案的破获为引子,讲述了基层如何通过数据“铁幕”打破旧有利益格局;又以建立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为例,阐述了如何引导资源向守法创新者聚集,实现“良币驱逐劣币”;最后,他提到了在处理与邻镇交界的河流污染问题时,遇到的跨区域协调困境,指出了当前一些宏观政策在基层落实时,普遍存在的“上下一般粗”和“最后一公里”梗阻难题。
他的语言朴实无华,甚至带着些许泥土气息,却将抽象宏大的理论,与鲜活、复杂甚至有些“粗粝”的基层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他没有给出完美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个个尖锐而真实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锤子,敲打在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那层玻璃上。
教授听得极其认真,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课后还特意走到李双林身边,与他交流了足足十几分钟,对他的基层视角和实践经验表示了高度的赞赏。
而之前那几个高谈阔论的学员,再次看向李双林时,眼神中的轻视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审视和不易察觉的警惕。他们意识到,这个从基层上来的“泥腿子”,并非他们想象中那般只会蛮干,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源于实践的智慧和难以撼动的底气。
李双林平静地收拾好笔记本,走出教室。他知道,在这个精英云集的地方,他唯一的、也是最强大的武器,就是他那段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智慧的基层经历。他不需要妄自菲薄,更不需要去迎合任何人设定的游戏规则。他只需要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最深刻的思考展现出来。
党校深似海,各方势力盘根错节,话语权争夺激烈。但他这条从青云溪流中逆流而上的“鲶鱼”,已经注定要在这里,凭借其独特的底色和锋芒,搅动这一池看似平静的深水。
喜欢三日惊雷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日惊雷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