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山那份《关于改进车间设备维护与质量管控的几点浅见》的建议书,起初如同投入池塘的一颗小石子,在红星机械厂的技术科层面激起了一圈涟漪后,似乎就要沉底,被归档在某个文件柜的角落里。厂里的推广虽有成效,但终究局限于一家工厂的内部管理优化,未能引起更上层的波澜。
然而,知识的价值,如同真金,总有其无法被完全掩盖的光芒。一份关于红星机械厂近期生产效率提升显着的内部简报,连同其推行的几项“土办法”摘要,被例行公事地呈报到了市工业局。
这份简报,恰好摆在了新上任不久的市工业局副局长,韩定邦的办公桌上。
韩定邦时年四十六岁,是典型的“又红又专”技术干部出身。他早年留学苏联,归国后长期在大型骨干企业担任技术领导工作,以作风务实、锐意进取、极度重视技术革新而闻名。这次调任市工业局,主管全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与生产管理,正是上级希望他能用专业眼光和魄力,撬动本地沉闷已久的工业局面。
他翻阅着日常简报,目光大多是一扫而过,直到看到红星机械厂那一段。当读到关于“通过设备运行声音与简易振动判断早期故障”、“利用工序质量波动点图预判生产异常”等具体做法描述时,他的眼神骤然凝聚,身体也不自觉地坐直了。
这些方法,原理并不深奥,甚至在国外的工业工程教材中属于基础内容。但妙就妙在,它们被用一种极其贴合国内工厂实际、易于一线工人理解和操作的方式提炼和呈现了出来。这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能立刻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金点子”。尤其是在当前国内企业管理普遍粗放、大量依靠老师傅经验的背景下,这种将经验初步量化、系统化的尝试,显得尤为可贵。
“红星机械厂……林大山?”韩定邦的手指轻轻敲打着简报上的名字,眉头微蹙。一个车间主任,能有这样的见识和总结能力?他敏锐地察觉到,这背后可能另有文章。
“小陈,”他按下内部通话键,对秘书吩咐道,“把红星机械厂关于这几项改进的详细报告,还有这个林大山同志的履历,尽快调过来给我。另外,安排一下,下周我去红星厂做个调研,不要惊动太多人,主要是去一线车间看看。”
几天后,韩定邦的吉普车悄无声息地开进了红星机械厂。他没有先去厂部会议室听汇报,而是直接让陪同的厂领导带他去了第一车间。
车间里机器轰鸣,油污味混杂着金属切削液的气息扑面而来。韩定邦没有西装革履,而是换上了一身半旧的蓝色工装,戴上了安全帽,这让他很容易就融入了车间的环境。他谢绝了厂领导的大队陪同,只让林大山和车间主任老王跟着,在生产线上边走边看。
他看得很仔细,不时停下脚步,观察工人的操作,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甚至俯下身,用手触摸机床的基座,感受那细微的振动。他看到有老师傅正侧耳倾听一台铣床运行的声音,看到质量巡检员不是在最后一道工序才检查,而是在几个关键工位记录着尺寸数据,旁边还贴着简易的、手工绘制的波动点图。
“林主任,”韩定邦指着一台正在运行的车床,语气平和地问,“听说你们搞了个听声辨故障的法子,你觉得,这台车床现在状态怎么样?”
林大山心里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遇到懂行领导的激动。他仔细听了听,又看了看旁边的振动记录表,谨慎地回答:“韩局长,听声音还算平稳,但主轴箱传来的轻微‘沙沙’声比标准值稍大,结合振动数据看,可能是里面有一组轴承的润滑稍有不均,或者开始有极轻微的磨损。我们计划在下次例行保养时重点检查一下。”
韩定邦点了点头,不置可否,又走到质量管控点,拿起那张点图看了看:“这个图,工人能看懂?真能提前发现问题?”
旁边的老王赶紧接话:“韩局长,一开始是不太懂,但我们培训了几次,现在班组长都能看个大概。上个月就是这图提前两天发现刀具有点磨损趋势,赶紧换了,避免了一批尺寸超差的活儿。”
韩定邦默默地听着,看着,问着。他没有发表任何评价,但眼神中的光芒越来越亮。他看到这些方法不是写在纸上的空谈,而是真正融入到了日常的生产管理中,并且被一线工人所接受和应用。这背后体现出的,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将科学管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初步探索精神。
调研结束,在厂部会议室的小范围座谈中,韩定邦终于将目光再次聚焦到林大山身上。
“林大山同志,你提交的那份建议书,我看过了。”韩定邦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里面的很多想法,很有见地,不是闭门造车能想出来的。我很想知道,这些思路,你是怎么形成的?”
刹那间,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林大山身上。厂领导们也屏住了呼吸,他们也好奇这个问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四合院:我的1949从农村开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四合院:我的1949从农村开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