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顶层的“技术研发中心”内,一场关于技术与生存的头脑风暴展开。空气中弥漫着焊锡松香、电路板灰尘以及……王铁锤那桶红烧牛肉味泡面的混合气味。
林招娣根据她对能量样本和生物组织的初步分析,提出了核心难题:“那个生命体的能量场具有极强的侵蚀性和排他性,常规材料的探测器恐怕在靠近核心区域前就会失效,要么被冻裂,要么被能量场干扰甚至同化。我们需要一种能耐受甚至一定程度上屏蔽这种极寒能量的外壳材料。同时,探测器的信号传输必须极其强韧,能穿透可能存在的能量屏蔽和厚重冰层。”
王铁锤则从工程实现角度补充:“需要微型化的高精度传感器集群,至少包括热敏、压力、低频能量波动感知模块。电源必须是耐极端低温的特殊电池。信号发射模块需要高增益、抗干扰,最好能支持短距离自组网中继,以增强信号回传成功率。控制端需要升级,以处理更复杂的数据流。”
材料?技术?供应链?铁书墨听着两人提出的这一系列高大上的需求,感觉像是在听天书。这简直是要在末世的手工作坊里搓出高科技探测器,难度堪比用鼻涕泡搭建埃菲尔铁塔。
然而,雁过拔毛和不择手段的本性,让他不肯轻易放弃。他摩挲着小世界里那些堆积如山的、来自各个角落的“破烂”,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试图从这些垃圾……哦不,是“潜在资源”中,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
“对极寒能量惰性的材料……”他喃喃自语,目光扫过那些从储备库弄来的 雪狼-I型作战服。这玩意的面料似乎掺入了某种特殊纤维,具有一定的能量抗性?虽然肯定比不上真正的实验室材料,但死马当活马医,拆了它!
“微型传感器……耐低温电池……”他又想起从各种废弃电子设备、热能探测器甚至儿童玩具上拆下来的那些 热敏电阻、压电陶瓷片、微型麦克风(用于震动感知?),以及那几块从储备库通讯设备里找到的、标着宽温工作范围的 锂亚硫酰氯电池?王铁锤的零件库里应该有不少这类“垃圾”。
“信号中继……自组网……”他看向王铁锤,“如果我们不追求单个探针功能完美,而是采用蜂群战术呢?投放大量功能单一、造价低廉的简易探针,让它们在冰下自动寻找信号最强的同伴进行数据接力传输?损失一部分也不心疼。”
林招娣和王铁锤闻言,眼睛同时亮了起来!
“拆解作战服分析材料特性?可以!我需要显微镜(没有),需要光谱仪(也没有)……但我可以尝试用已知能量源(比如铁书墨你能提供的那丝奇异能量?)进行接触性测试!”林招娣立刻进入了研究状态。
“蜂群网络?分布式传感?这个思路可以极大降低单个节点的技术门槛和成本!我可以尝试用最简单的微控制器(比如ATmega328P,这玩意末世前满大街都是)和433MHz LoRa模块搭建通信协议!”王铁锤兴奋地搓着手,仿佛找到了当年在学校里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的感觉。
“传感器和电池……用现有的零件拼凑,虽然精度和续航堪忧,但搞出几个能动的‘一次性’探针原型,应该没问题!”铁书墨一锤定音,“不要怕丑,不要怕糙,我们要的是能在冰下活几分钟、传回点数据的东西!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冰脉探针”计划,就在这种极其简陋、充满各种“凑合”与“想象”的条件下,艰难地启动了。林招娣带着后勤组手最巧的几个人,开始小心翼翼地解剖那套宝贵的雪狼作战服,记录每一层材料的结构和手感。王铁锤则彻底埋首于零件堆和代码的海洋,焊接、调试、编写着那极其精简的蜂群通信协议。铁书墨则利用自己对灵液的微弱操控,尝试着将一丝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能量注入到不同的材料样本中,观察其能量通过性和稳定性,充当着人形材料测试仪。
就在“科技小组”为了几个简陋的探针原型而绞尽脑汁时,铁书墨的阴险目光,再次投向了对此一无所知的技术顾问李默,以及远方那片幽蓝色的死亡禁区。
他决定,在真正的“探针”投入使用前,先进行一次“战略欺骗”与“火力侦察”相结合的预演。目的有三:进一步麻痹基地,测试守护兽对特定刺激的反应模式,顺便……看看能不能再捞点外快。
他召来了阿猫,进行了一番密谈。
几天后,阿猫再次带领狩猎队出发。这一次,他们携带了少量的 军用C4炸药(从储备库获得,威力可控且稳定)和那两架经过王铁锤“深度优化”(加了料)的无人机。他们的目标,是蓝色冰域东南边缘,一处冰层结构相对脆弱,且距离基地勘探队上一个临时营地不远不近的地点。
按照铁书墨的精密算计,阿猫小队抵达后,先是操纵无人机在目标区域上空进行长时间、高调的超低空盘旋,故意让引擎声和旋翼声传到可能存在的监听设备中。然后,在选定的冰面精确安置了最小当量的炸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末世:开局亿万,我只想当个老六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末世:开局亿万,我只想当个老六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