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 1 颗!” 老麦喊着,小禾又放了第 4 颗 —— 横梁的下沉幅度和第 3 颗时差不多,斜撑依然稳固,没有松动的迹象。“够了够了!” 老麦赶紧喊停,蹲下来摸了摸斜撑:“这斜撑真管用,4 颗石子都没弯,咱们粮仓每层放 3 小筐,三层加起来 9 小筐,分摊到 6 根横梁上(每层 2 根),每根横梁承受的重量比 4 颗石子还轻,肯定没问题。”
小禾在记录板上一笔一画写 “模型测试:加 8 根斜撑,放 4 颗石子(代表 4 小筐),横梁微沉但不弯,安全”,写完还数了数石子的数量,确认是 4 颗没错。阿平凑过来看记录板,笑着说:“这样记真清楚,以后再搭架子,照着这个模型做,就不用怕承重不够了。”
确定斜撑方案后,族人们开始细化粮仓的每一处细节。阿山拿着木杆量杨木的长度:“木腿要 5 尺长,埋进土里 1 尺,露在外面 4 尺,刚好能分 3 层,每层 1 尺 5 寸高(1 尺加半尺);横梁要 4 尺长,刚好能跨在 4 根木腿之间(木腿间距 3 尺,横梁长出半尺,方便绑斜撑)。”
小禾跟着记录材料分配:“木腿:要 4 根,每根 5 尺长、6 寸粗,从左边粗杨木里选;横梁:要 6 根,每根 4 尺长、6 寸粗,也从粗杨木里选;斜撑:要 8 根,每根 3 尺长、4 寸粗,从右边细杨木里选;层板:要 3 块,每块 4 尺长、3 尺宽,用剩下的粗杨木截 —— 选的时候要挑没有结疤的,结疤的木容易裂。”
她边记边用加法算木料数量:“粗杨木一共 20 根,木腿用 4 根,横梁用 6 根,层板用 3 根,4 加 6 是 10,10 加 3 是 13,还剩 7 根粗杨木;细杨木一共 15 根,斜撑用 8 根,15 减 8 是 7,还剩 7 根细杨木,剩下的都能留着修工具。” 族人们听着她的计算,都点头说清楚,没有用乘法,全靠逐个数、逐次加,符合部落刚学会整数计数的认知水平。
老麦突然想起一件事,指着储存棚的方向:“粮仓的门要做在哪边?总不能把 3 层都封死,取粟穗的时候不方便。” 那时想了想,指着草图的右侧:“在右边留 1 尺宽的门,装个藤条编的门帘,平时放下挡潮气,取粟穗的时候掀开 —— 门的位置别对着渠边,不然风会吹进来,粟穗容易潮。”
小禾赶紧在草图右侧画了个门的形状,标上 “门宽 1 尺,藤条门帘”,旁边写 “避开渠边,防风吹”。阿山补充:“门旁边要加 2 根木柱,把藤条门帘绑在木柱上,不然门帘会晃,挡不住潮气。” 小禾又加了 2 根木柱的标记,材料分配里多写了 “门柱 2 根,4 寸粗杨木”。
傍晚斜影时,粮仓方案终于全部确定,小禾把完整的方案写在一块大杨木板上,挂在知识墙最显眼的地方,上面分了 “尺寸、材料、安全” 三部分:
? 尺寸:木腿 5 尺(埋 1 尺露 4 尺),横梁 4 尺,层架 3 层(每层 1 尺 5 寸高),门宽 1 尺;
? 材料:木腿 4 根、横梁 6 根、斜撑 8 根、层板 3 块、门柱 2 根,共 23 根杨木,芦苇 50 捆;
? 安全:斜撑 8 根(每腿 2 根),门避渠边,层板铺密防漏粒。
族人们围在木板旁,老麦摸着 “斜撑 8 根” 的字样,笑着说:“这下我放心了,有这 8 根斜撑,再装 9 小筐粟穗也不怕。” 巴图则摩拳擦掌:“明天我来埋木腿,保证埋得直、埋得深,不让木腿歪一点。”
那时看着大家的热情,心里踏实了:“明天长影时开工,阿山带 3 个人做榫卯(把木腿和横梁连接的地方凿出凹槽),巴图带 3 个人埋木腿,小禾负责记录进度,其他人帮忙搬木料、编芦苇墙 —— 咱们争取 3 天搭好,让粟穗早点住进‘新家’,再也不用怕潮了。”
小禾把明天的分工记在记录板上,用加法算人数:“阿山组 3 人 + 巴图组 3 人 + 记录 1 人 + 其他 6 人 = 13 人,刚好能把活分完,没人闲着。” 她想起前几天的储存危机,再看看眼前的方案板,心里满是期待 —— 等粮仓搭好,粟穗再也不会因为没地方存而发霉,部落的粮食就能稳稳当当的,以后不管收多少,都有地方放。
夜色渐深,木料堆旁的篝火还亮着,族人们还在讨论明天的搭建细节,阿山在地上画着榫卯的形状,巴图在练习埋木腿的动作,小禾则在记录板上最后描了一遍 “9 小筐” 的字样 —— 这个用加法算出来的容量,不仅是粮仓的承载量,更是部落对 “安全储存” 的期待,等着在接下来的搭建中,一步步变成现实。
喜欢那时的原始纪元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那时的原始纪元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