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长影时比前一天更暖些,阳光刚越过青林的树梢,储存棚旁的木料堆就热闹起来 —— 阿山蹲在最靠前的位置,手里握着磨得发亮的石凿(前 45 章改进工具时打磨的,刃口薄而尖),面前摆着 4 根要做木腿的杨木(6 寸粗,5 尺长),每根木腿的顶端都用炭粉画了个 “□”,这是昨天定好的榫卯凹口位置。
“今天先把木腿的凹口和横梁的凸头凿好,这是粮仓的‘关节’,关节不牢,搭起来也会晃。” 阿山举起石凿,对着其中一根木腿的 “□” 比划,“凹口要深 2 寸、宽 3 寸,刚好能卡住横梁的凸头 —— 深了浪费木料,浅了卡不紧;宽了会晃,窄了凸头塞不进去。” 他边说边用木杆量尺在木腿上做标记,2 寸的深度刚好是木杆上两道刻痕的距离(前 45 章用木杆量尺时,每寸刻一道痕)。
小禾拎着记录板蹲在旁边,先在板上写 “今日任务:1. 木腿凿凹口(4 根);2. 横梁削凸头(6 根);3. 斜撑修尺寸(8 根)”,写完还在每项任务旁画了个小圆圈,完成一项就打勾 —— 这是她昨天想出来的记进度办法,比单纯写数字更清楚。
阿山先拿最左边那根没结疤的木腿试凿。他左脚踩在木腿中段,右手握石凿的柄,左手扶着凿刃顶端,对准炭粉画的 “□” 边缘,轻轻往下敲 —— 石凿的刃口刚好嵌进木纤维里,凿出一小片木屑。“凿的时候要‘慢而匀’,一下只凿一点,不然刃口会偏,凹口就歪了。” 他边凿边教旁边的岩(昨天主动要学木工的青壮),“你看,每凿一下,要把凿子往旁边挪一点,顺着‘□’的线条走,别越线。”
岩凑得很近,学着阿山的姿势握住另一把石凿(阿山特意找的稍小的,适合新手),对着一根备用的细杨木试凿 —— 第一下用力太猛,石凿直接凿透了木片,木屑飞了一地。“别急,力气要收着点。” 阿山放下自己的活,走过去握住岩的手,“像拿木铲松土那样,手腕发力,不是胳膊发力,你再试试。”
岩跟着调整姿势,第二下果然稳了些,虽然凿出的凹口边缘有点毛糙,但总算没歪。小禾赶紧在记录板上写 “岩:试凿细杨木 1 根,凹口边缘毛糙,需打磨”,旁边画了个小锤子的图案,提醒后面要磨平。
这边阿山的第一根木腿凹口快凿完时,小禾突然发现问题:凹口的深度好像不够 —— 她用木杆量尺比了比,只有 1.8 寸,离 2 寸还差 0.2 寸。“阿山哥,这凹口好像浅了点,量尺只到 1.8 寸。” 她举着量尺凑过去,木杆上的刻痕清晰地显示着差距。
阿山放下石凿,接过量尺量了量,果然差了一点:“是我刚才凿的时候没注意,最后几下凿得浅了。” 他重新拿起石凿,对着凹口底部轻轻凿了两下,每凿一下就量一次,直到量尺显示刚好 2 寸:“这下够了,以后凿的时候,每凿 5 下就量一次,别等凿完再发现问题,返工太费时间。”
小禾赶紧在记录板上补了句 “木腿凹口:每凿 5 下量一次深度,确保 2 寸”,还在旁边画了个量尺的简笔画,方便大家参考。
到短影时前,阿山和岩一共凿完了 2 根木腿的凹口,每根的凹口都符合 “深 2 寸、宽 3 寸” 的标准,边缘用细砂纸(青林里找的粗砂岩石片)磨得光滑 —— 小禾在记录板上打了两个勾,写 “木腿凹口:完成 2 根,剩余 2 根;岩:独立完成 1 根细杨木凹口,边缘已打磨”。
正午的短影时,族人们歇了半个时辰,玛姆送来用粟米煮的稀粥(昨天挑拣出的好粟粒煮的),大家坐在树荫下吃着,阿山则拿着 6 根要做横梁的杨木(4 尺长,6 寸粗),和老麦一起检查木料的结疤情况。
“这根不行,结疤刚好在凸头的位置。” 老麦指着最右边那根杨木,靠近顶端的地方有个鸽子蛋大的结疤,“凸头要削成 3 寸宽、2 寸长的‘榫头’,结疤在这,削的时候容易裂,就算不裂,卡进凹口也不牢。”
阿山摸了摸那处结疤,确实硬得很,石凿凿上去很容易崩刃:“那这根横梁得换,从剩下的粗杨木里再选 1 根 —— 昨天分材料时还剩 7 根粗杨木,挑根没结疤的就行。”
巴图主动去木料堆里翻找,很快抱来一根 4 尺长的杨木,浑身上下没一点结疤,纹理还特别顺:“阿山哥,这根好,没结疤,还直溜。”
阿山接过杨木量了量,长度刚好 4 尺,粗细也够 6 寸:“就用这根,把有结疤的那根留着,以后做层板的支撑,支撑不用承重太多,结疤影响小。” 小禾赶紧在记录板上改材料表:“横梁:原 6 根,1 根有结疤(改做支撑),新增 1 根无结疤杨木,共 6 根,待削凸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那时的原始纪元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那时的原始纪元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