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水还沾在木料堆的杨木上,长影时的阳光刚把储存棚旁的空地照暖,那时就拎着小禾画的 “粮仓草图” 站在中间 —— 草图用炭粉画得格外细致:下面画着 4 根竖线代表木腿,中间画 3 道横线代表层架,外面圈着芦苇墙的轮廓,旁边用汉字标着 “木腿长 5 尺、层架宽 4 尺”,每处尺寸旁都画了对应的木杆(前 45 章的量尺),生怕族人看不清楚。
族人们围过来时,阿山已经把 50 章运回的 20 根杨木按粗细分开:粗的(6 寸左右)放左边,细的(4 寸左右)放右边,芦苇捆堆在最外侧,像座小土坡。“今天咱们把粮仓的样子定下来,明天就动手搭。” 那时展开草图,指尖指着中间的层架,“这粮仓要做 3 层,第一层放 3 小筐粟穗,第二层也放 3 小筐,第三层再放 3 小筐 ——3 小筐加 3 小筐,再加 3 小筐,一共能装 9 小筐,比现在临时干燥架上的 6 小筐多 3 小筐,以后再收粟穗也够放。”
他特意蹲下来,用 3 个小藤筐在地上摆成一排:“你们看,1 个小筐这么大,3 个并排能占满一层,两层就是 6 个,三层就是 9 个,刚好能把咱们现有的 6 小筐都装进去,还能空出 3 个位置放新收的。” 小禾赶紧在记录板上写 “粮仓容量:3 小筐(一层)+3 小筐(二层)+3 小筐(三层)=9 小筐”,写完还把 3 个小筐的图案画在旁边,用加号连接,比单纯写数字更直观。
老麦拄着木铲,盯着地上的 3 个小筐看了半晌,突然皱起眉,往木料堆走了两步 —— 他捡起一根之前搭干燥架用的杨木(5 寸粗),用手指敲了敲:“阿石,你忘了去年搭干燥架的事?那干燥架才 2 层,每层放 2 小筐,2 小筐加 2 小筐一共 4 小筐,横梁就有点往下弯,现在这粮仓要做 3 层,装 9 小筐,用的杨木和干燥架差不多粗,能撑住吗?”
他的话让族人们都安静下来,巴图摸了摸后脑勺:“是呀,去年干燥架装第 4 小筐的时候,我就觉得横梁有点软,后来还是加了根木杆顶着才敢用。现在 9 小筐,比 4 小筐多 5 小筐,要是横梁断了,粟穗全撒了不说,还得重新搭粮仓,太费功夫了。”
小禾赶紧翻出之前的干燥架记录,木板上写着 “干燥架:2 层,4 小筐,横梁弯,加木杆支撑”,她举起来给大家看:“老麦爷爷说得对,干燥架 4 小筐就弯了,粮仓 9 小筐肯定更重,得想办法让横梁结实点。”
那时没立刻反驳,而是走到木料堆旁,拿起一根 6 寸粗的杨木(比干燥架的粗 1 寸):“这次用的杨木比干燥架的粗,应该能多撑点重量。不过老麦提醒得好,咱们不能光靠‘觉得’,得找个办法确认 —— 要么给横梁加支撑,要么换更粗的木,总之不能让粮仓塌了。”
阿山蹲在草图旁,手指在木腿和横梁之间画了道斜线:“我有个办法,在每根木腿和横梁之间加‘斜撑’—— 就是把细点的杨木斜着架在木腿和横梁中间,像给横梁搭个‘拐棍’。每根木腿旁边加 2 根斜撑,4 根木腿就是 2 根加 2 根,再加 2 根、2 根,一共 8 根斜撑,这样横梁就有地方借力,不会弯了。”
他边说边用 4 根小木棍当木腿,8 根细树枝当斜撑,在地上搭了个迷你架子:“你们看,木腿是柱子,横梁是扁担,斜撑就是帮着抬扁担的手,人多抬得稳,斜撑多了,横梁也稳。” 小禾跟着画迷你架子,在记录板上写 “斜撑计划:4 根木腿,每腿 2 根斜撑,2+2+2+2=8 根”,还在旁边画了 8 根小斜线代表斜撑。
老麦还是有点不放心,蹲下来拨了拨地上的迷你斜撑:“这斜撑要埋进土里多深?要是埋浅了,一受力就翘起来,跟没加一样。” 阿山立刻回答:“斜撑的一头要埋进土里半尺深,和木腿的埋深(1 尺)差不多,埋好后用土填实,再用浸过树胶的麻绳把斜撑和木腿绑紧 —— 树胶干了之后,麻绳会变结实,不会松。”
为了让老麦放心,那时提议做个 “承重测试模型”:“用粗点的树枝做横梁,细树枝做斜撑,小石子当粟穗,1 颗石子代表 1 小筐的重量,往横梁上放石子,看加了斜撑会不会弯。” 这个提议得到了族人们的赞同,阿山立刻去砍树枝,小禾去捡石子,老麦则负责准备绑斜撑的细藤条。
半个时辰后,测试模型搭好了:4 根粗树枝当木腿(埋在装土的陶盆里),2 根粗树枝当横梁(架在木腿上),8 根细树枝当斜撑(一头埋进陶盆,一头绑在横梁上)。小禾捧着小石子走过来,1 颗 1 颗往横梁中间放 —— 放第 1 颗时,横梁没动;放第 2 颗时,还是没动;放第 3 颗时,横梁微微往下沉了一点,但斜撑紧紧顶着,没再往下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那时的原始纪元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那时的原始纪元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