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执木弓
白杨村的初秋,田埂上的野草开始泛黄。楚根蹲在晒谷场边缘,看着父亲楚大山用桑木削制箭矢,削好的箭杆笔直光滑,尾端嵌着几片雁羽,是前几日进山打猎时捡的。
“爹,给我做把弓吧。”楚根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孩童少有的笃定。
楚大山手里的刀顿了顿,抬头看他:“你才八岁,拉不动弓。”
“我能。”楚根站起身,走到场院中央,扎了个标准的马步。小腹处的气流随着姿势运转,双腿如扎根泥土的老槐,任凭楚大山在他肩上按了按,身形纹丝不动。
楚大山挑了挑眉。这半年来,儿子身上的变化越来越明显,不仅力气见长,站着不动时,总透着股说不出的沉稳,像块浸了水的青石。他想了想,从墙角拖过一段酸枣木:“行,给你做把小的,拉不开可别逞强。”
酸枣木质地坚硬,带着天然的弧度,最适合做入门的短弓。楚大山用了三天时间,削木、烤弯、缠弦,一把两尺长的木弓渐渐成型。弓弦是用牛皮筋搓的,不算太紧,正好适合孩童练习。
取弓那天,楚根的手指抚过粗糙的弓身,酸枣木特有的涩感传来,让他想起前世在射击俱乐部练过的复合弓。但此刻握着这把原始的木弓,掌心传来的厚重感,远比那些精密器械更让人心安。
“拉弓讲究‘崩山劲’,胳膊要直,腰要稳,眼神得跟箭尖走。”楚大山站在晒谷场中央,给儿子演示起基本姿势,“先别想着射箭,把‘定弓’练会再说。”
所谓“定弓”,就是拉满弓弦后保持不动,练的是臂力和定力。楚根学着父亲的样子,左手握弓,右手勾弦,深吸一口气,缓缓将弓拉开。
牛皮弦勒得指节发白,手臂刚弯到一半,就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小腹处的气流想涌过去帮忙,却因为发力姿势不对,在肩窝处卡着,反而让胳膊更酸了。
“稳住!”楚大山在一旁沉声提醒,“别用蛮劲,想想你平时站桩的法子,把力气沉下去。”
楚根咬着牙,慢慢调整呼吸。他想起太极“以意领气”的要诀,试着让气流顺着脊椎下沉,再从腰腹蔓延到手臂。奇妙的是,随着气流的流转,手臂的颤抖竟减轻了几分,弓弦也被缓缓拉得更开了些。
“能拉到这里不错了。”楚大山点点头,“每天练半个时辰定弓,啥时候能稳着不动一炷香,再教你搭箭。”
从那天起,晒谷场成了楚根的新战场。
天刚亮,他就背着木弓到场院,先站半个时辰太极桩,让气流在体内顺畅流转,再开始练定弓。起初只能坚持十息,手臂就酸得抬不起来,气流在经脉里乱撞,像团没头的苍蝇。
他不着急,每天加练五息,同时对着记忆里的人体解剖图,琢磨拉弓时的发力点——原来射箭不止靠胳膊,更要靠腰腹的“拧劲”,就像太极里的“云手转身”,把全身的力气拧成一股绳,通过手臂传到弓弦上。
半个月后,他已经能稳稳拉满弓弦,保持一炷香不动。拉弓时,气流会顺着脊椎、肩臂形成一条完整的力线,弓弦震颤的频率,都能通过气流的感应清晰捕捉。
“可以搭箭了。”楚大山把削好的木箭递给他,箭杆比成人用的短了一截,箭头是磨尖的木头,没装铁簇,“先对着草人射,练准头。”
草人是用稻草扎的,立在三十步外的槐树下。楚根搭箭、拉弦、瞄准,手指一松,木箭“嗖”地飞出去,却在离草人还有五步远的地方坠了下来,扎在地里。
“力气散了。”楚大山在一旁点评,“放箭时别猛松,得像吐气那样,匀着劲送出去。”
楚根点点头,再次搭箭。他试着让气流随着放箭的动作,从指尖“吐”出去,仿佛气流推着箭杆向前飞。这一次,箭虽然还是偏了,却稳稳扎在了草人脚下的泥土里。
“有点意思了。”楚大山咧开嘴笑了。
日子就在拉弓、放箭、调整气息的循环中流逝。楚根的箭术进步飞快,不仅因为他有两世的专注力,更因为气流能帮他精准控制发力——弓弦拉到什么角度最省力,放箭时气流如何推送最平稳,甚至风向对箭道的影响,都能通过气流的细微感应提前预判。
一个月后,三十步外的草人,已经被他射得满身箭羽。
二、自律如钟
楚根的生活,像上了发条的钟,精准得让村里人啧啧称奇。
天未亮,他先在院角练一个时辰太极,让气流在小周天里循环三圈,唤醒全身的筋骨;接着去晒谷场练箭,定弓、搭箭、放箭,重复两百次,直到汗水浸透粗布短褂;早饭过后,要么去学堂念书,要么跟着父母下地干活,劳作时也不忘调整呼吸,让气流随着锄头起落、扁担晃动自然流转。
午后的时光,一半分给周先生的典籍,一半用来琢磨箭术。他会对着《列国志》里描述的战场,想象骑兵射箭的姿态,试着模仿“马上射箭”的发力;也会研究《草木经》里的风向规律,总结出“顺风放箭要压腕,逆风则要抬肘”的小窍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仙剑开始的修行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从仙剑开始的修行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