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村小的操场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斑驳的围墙边拉着两排麻绳,五颜六色的画纸用小夹子固定在绳上,像一串随风摇晃的彩色风铃。十一月的阳光软乎乎的,洒在画纸上,把孩子们笔下的苹果、麦田、新学校都染得暖融融的——这是苏晓筹备了一个月的“家乡美术展”,展出的三十多幅作品,全是村小一到三年级孩子的手笔。
王小丫的画挂在最显眼的位置,画纸比别的孩子大一圈,上面用蜡笔涂满了金黄的麦浪,麦浪间站着好多人:扎马尾的苏晓举着调色盘,穿蓝色外套的林舟拎着苹果筐,戴老花镜的周明远在给孩子讲故事,还有穿律师制服的李曼,手里拿着一本打开的书。画的右上角,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标题——《风过麦浪时》,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红苹果,苹果上画着笑脸。
“这是我见过最好看的画展。”林舟站在画前,手指轻轻拂过画纸边缘,蜡笔的粉末沾在指尖,带着淡淡的蜡香。苏晓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热苹果茶:“孩子们画了半个月,王小丫为了画好麦浪,每天放学都去田埂上看,说要把‘风吹麦浪的样子’画出来。”正说着,王小丫跑过来,拉着林舟的衣角:“林哥哥,你看我画的里,是不是有苹果筐?我记得你每次去果园,都拎着这个筐!”
林舟蹲下来,指着画里的周明远:“这个是周爷爷,对不对?他在给孩子们讲故事呢。”王小丫点头,眼睛亮晶晶的:“苏老师说,周爷爷以前是县长,现在留在村里陪我们,他还会讲老支书的故事,老支书也在画里哦——你看麦浪最前面,那个戴草帽的就是他,手里还拿着苹果!”
下午,林舟把《风过麦浪时》取下来,挂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办公室的小桌上,还摆着苏晓送的苹果形状笔筒,里面插着几支铅笔,笔筒旁边是那本磨掉漆的旧笔记本,翻开的那页,记着“村小美术展筹备清单”,最后一行写着“给孩子们买新蜡笔,24色”。
苏晓走进来,看见墙上的画,笑着说:“你还真把它挂起来了。”林舟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我问了县文旅局,他们说可以帮咱们申请‘乡村儿童美术扶持资金’,以后咱们每年都办美术展,还能办‘乡村儿童美术夏令营’,让城里的孩子来跟咱们村的孩子一起画画,一起摘苹果。”
苏晓接过纸,指尖在“夏令营”三个字上顿了顿,眼睛突然红了:“我以前总觉得,留在村里没出息,现在才知道,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能让孩子们开心,比什么都重要。”林舟走过去,轻轻抱住她:“以后咱们一起办,我帮你联系城里的学校,你教孩子们画画,咱们让更多人知道,乡村的孩子也有大大的梦想。”
傍晚,一辆黑色轿车停在村委会门口,下来个穿西装的男人,手里拿着个公文包,是城里来的投资商。“林先生,我是来谈‘苹果主题乐园’投资的,”男人递过名片,“我考察过很多乡村,你们村的苹果名气大,建个乐园肯定能赚钱,我打算投资500万,占股60%。”
林舟请他坐在办公室,泡了杯苹果茶:“谢谢您的认可,但有个问题——乐园要占多少地?会不会占果园或者耕地?”男人拿出规划图,指着上面的一片红色区域:“这片是果园边缘的地,大概20亩,咱们把果树移了,建过山车、旋转木马,赚钱更快。”
林舟看着规划图上的红色区域,想起王小丫画里的麦浪和苹果,摇了摇头:“抱歉,这片地不能动。它不仅是果园,还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耕地,更是孩子们画里的‘家乡’。如果要建乐园,我们有两个条件:一是不占耕地和果园,用村东头的荒坡地;二是乐园要融入苹果元素,比如建‘苹果采摘步道’‘苹果科普馆’,不能只搞游乐设施。”
男人愣了一下,看着林舟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墙上《风过麦浪时》的画,沉默了几秒,笑着说:“林先生,你是个实在人,懂乡村的根。我同意你的条件,咱们明天就细化方案,一定要把乐园建成‘乡村和游乐结合’的样板。”林舟送他出门时,夕阳正落在田埂上,麦浪泛着金辉,像王小丫画里的样子——他知道,发展从来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守护初心的前提下,让乡村长出新的希望。
第二幕
苏家村的第一场雪来得猝不及防,清晨推开窗,天地间一片白茫茫,村小的操场积了厚厚的雪,光秃秃的树枝上挂着雪,像开了满树的白花。林舟裹着厚棉袄往村小走,远远就看见一群小小的身影在雪地里跑——是孩子们在堆雪人,苏晓穿着红色的羽绒服,蹲在地上帮他们滚雪球,头发上沾了雪,像撒了把碎糖。
“林哥哥!快来帮我们堆雪人的头!”王小丫看见他,举着个胡萝卜跑过来,小脸上冻得通红。林舟走过去,接过雪球,慢慢滚成圆圆的雪人头,苏晓递来两颗黑纽扣当眼睛,又把一条红围巾围在雪人的脖子上:“再给它拿个苹果当手吧!”孩子们立刻跑去果园,摘了个冻得通红的苹果,插在雪人的胳膊上——雪人一下子活了,站在操场中央,像个守护孩子的小卫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