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曦满周岁了。这个重要的里程碑,仿佛按下了家庭生活的加速键。小家伙不再满足于爬行探索,开始扶着一切能借力的物体——沙发、茶几、大人的腿,颤巍巍地试图站立,那双乌溜溜的大眼睛里,充满了对直立行走世界的无限向往。
一、“‘学步’这项系统工程:数据支撑、安全防护与“扑街”实录
凌空将凌曦的学步期,正式立项为家庭内部的“一号系统工程”。他迅速在脑海中调阅了大量婴幼儿运动发展文献,并在他的《凌曦非标准行为观察与幸福瞬间记录》旁,新建了一个名为“学步阶段数据观测与支持方案”的文件夹。
“根据普遍发展规律,10-15个月是独自行走的关键窗口期。”凌空在家庭会议上(与会人员:凌空、苏暮雨、王亚琴)宣布,“我们需要提供一个安全、鼓励、适度挑战的环境。”
于是,老宅的客厅经历了第二次“安全升级”。所有家具的尖角都被加厚防撞条包裹得严严实实,地面铺上了更大面积的拼接软垫,那些容易被拽倒的花瓶、摆件被暂时请进了储物间。凌空甚至还绘制了一张客厅“学步风险热力图”,标注了哪些区域需要重点防护,哪些可以作为“挑战区”锻炼平衡感。
凌曦的每一次尝试,都被凌空用手机忠实地记录了下来。
第一次成功扶着沙发站起,小胖腿抖得像筛糠,坚持了五秒后一屁股坐下,自己还懵懂地拍拍胸口,引得苏暮雨忍俊不禁。
第一次尝试扶着茶几横向移动(巡航),像只笨拙的小螃蟹,挪动两步就得意地回头看看爸爸妈妈,寻求掌声。
第一次勇敢地松开手,独立站立,虽然只有短短一两秒,但那小脸上混合着惊恐和成就感的表情,堪称经典。
当然,更多的还是“扑街”实录。重心不稳向前趴倒、屁股着地向后坐倒、侧滑倒地……各种姿势,应有尽有。每次摔倒,凌空和苏暮雨都会克制住立刻冲上去扶的冲动,而是先观察一下(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然后用平静鼓励的语气说:“没关系,小曦很棒,自己站起来。”
凌曦通常也会很配合,要么吭哧吭哧自己爬起来,继续探索;要么委屈地扁扁嘴,看到父母没有过度反应,也就把眼泪憋回去,转而研究起刚才绊倒他的地毯纹路。
王亚琴起初看得心惊肉跳,总想上前护着:“哎哟,慢点慢点,别摔着!”
凌空则会耐心解释:“妈,适当的摔倒也是学习过程,能帮助他建立风险意识和身体协调性。我们做好环境防护,比时刻抱着他更重要。”
苏暮雨也在一旁帮腔:“是啊妈,你看小曦每次自己爬起来,都特别有成就感。”
看着孙子确实在一次次的“扑街”和爬起中越来越稳当,王亚琴虽然还是心疼,但也慢慢接受了这种“粗放式”学步法。凌空的【婴幼儿运动发展引导】 技能悄然点亮,并迅速达到 熟练 (400/1000)。
最搞笑的是一次,凌曦扶着电视柜巡航,试图去够柜子边缘的一个小摆件(明明已经清理过,不知何时又冒出来的)。他踮着脚,小身子努力前倾,眼看就要够到……
“哐当!”
不是摆件掉了,而是凌曦因为重心太靠前,整个电视柜被他带得向前倾斜了一下!虽然柜子很快稳住了,但小家伙被这突如其来的“柜子活了”吓得愣住了,保持着踮脚前倾的姿势,呆呆地看着微微晃动的柜子,好几秒没反应过来。
躲在厨房门口偷看的苏暮雨差点笑出声,赶紧捂住嘴。凌空则推了推眼镜,面无表情地在平板上学步记录里备注:“对象尝试与家具进行力学互动,初步验证了杠杆原理。结论:需进一步加固所有可能被借力的重型家具。”
二、“‘事业’的涟漪:苏暮雨的“高光时刻”与凌空的“跨界”邀约
就在凌曦沉浸在学步的快乐与挫折中时,苏暮雨的事业迎来了一个小高潮。她受那家女性职业发展平台的邀请,在上海举办了一场小型的线下分享会,主题是“从项目经理到母亲——如何在多重角色中找到平衡与自洽”。
分享会上,苏暮雨没有讲太多空泛的理论,而是分享了凌曦添加辅食时的“色彩暴动”、凌空下巴遭遇的“人体攻城槌”夜袭、以及苏晓晓远程指导的“艺术灾难”等真实又搞笑的案例。她讲述了在这些混乱中,她和凌空如何从最初的焦虑、试图控制,到后来学会接纳、记录甚至享受这些“非标准答案”的心路历程。
“平衡,或许不是一种完美的静止状态,”苏暮雨微笑着说,“而是一种动态的、不断调整的能力。就像孩子学步,总会摔倒,但重要的是,我们始终在旁边,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并相信他自己能站起来,继续往前走。”
她的真诚、幽默与智慧,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观众。提问环节异常踊跃,分享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