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飞云县的春节,在熟悉的烟火气、亲朋的喧闹和浓浓的年味中温暖度过。这个春节对于凌空和苏暮雨而言,有着不同于往年的意义。两家人融洽的家宴,朋友们心照不宣的祝福,以及彼此间那份愈发沉淀的默契,都让“未来”这个词,褪去了些许朦胧,增添了更多可触摸的实感。
、“‘见家长’的余波:红包与无声的认可”
大年初二,按照本地习俗,凌空在父母的郑重叮嘱下,正式提着礼物去了苏暮雨家拜年。相较于之前的家宴,这次拜访更像是一个传统的仪式。苏爸爸苏妈妈热情依旧,但凌空还是能感觉到一丝不同以往的、更加正式的审视意味。
茶过三巡,闲话家常后,苏妈妈笑着拿出一个厚厚的红包,塞到凌空手里:“凌空啊,拿着,这是叔叔阿姨的一点心意。”
凌空一愣,下意识地想推辞:“阿姨,这不行,我都工作了……”(虽然他所谓的“工作”是博士补助)
“拿着,”苏爸爸开口,语气温和却不容拒绝,“这是规矩。以后常来家里吃饭。”
这个红包,在本地习俗中,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压岁钱,更是长辈对晚辈恋情正式认可的标志,几乎等同于一种无声的宣告。凌空握着那个沉甸甸的红包,感觉手心有些发烫,心里涌动着激动和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他郑重地收下,深深鞠躬:“谢谢叔叔阿姨,我会好好对暮雨的。”
回去的路上,凌空把红包的事告诉了父母。凌妈妈顿时笑逐颜开,连声说“好”,凌爸爸也欣慰地点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苏家是明事理的人家,你更要懂得珍惜。”
这份来自苏家父母的正式认可,像一颗定心丸,也像一份甜蜜的责任,让凌空感觉自己和苏暮雨的关系,仿佛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更加稳固,也更加贴近现实的生活。
、“‘科研’的跨界:当机器人学遇上认知科学”
春节的喧嚣过后,凌空并没有完全沉浸在假期的放松里。他带着那篇关于“元认知弹性框架”的论文初稿,去拜访了李教授。
李教授仔细阅读了他的论文,听完他的阐述后,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好!凌空,这个思路跳出了传统框架的束缚!引入‘元认知’和‘不确定性量化’,这在机器人学里是个很有价值的交叉探索!”
他顿了顿,提出一个建议:“不过,你对‘元认知’的理解,目前还更多停留在计算层面。我建议你可以去了解一下认知科学和心理学里关于元认知的研究,看看生物系统是如何实现自我监控和调节的,或许能给你带来更本质的启发。”
这个建议让凌空豁然开朗。他之前埋头于数学和代码,确实忽略了灵感最初的来源——对人类智能的借鉴。回到南京后(他提前几天回校整理资料),他立刻扎进了学校的认知科学图书馆,开始阅读那些对他而言几乎如同“天书”般的着作。
一开始确实艰难,各种心理学术语、实验范式、理论模型让他头晕目眩。但他拿出了当年啃硬核数学论文的劲头,一点点地啃,一点点地理解。他尝试着将心理学中关于“元记忆”、“元理解”的概念,与他为机器人设计的“模型可信度评估”模块进行类比和关联。
这个过程极大地拓展了他的思维边界。他意识到,让机器人拥有“智能”,不仅仅是计算能力的提升,或许更需要一种对自身认知状态的“觉察”和“调控”能力,这恰恰是元认知的核心。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为他后续的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技能面板上,【跨学科思维】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开始闪烁,经验值缓慢而坚定地增长。
、“‘小窝’的升级:从‘暂居’到‘家’的营造”
再次回到北京租住的小屋,凌空的心态有了微妙的变化。以前这里更多是一个睡觉和工作的“据点”,但经历了春节的团聚,感受到那份对未来的共同期许后,他开始更用心地经营这个空间,想要让它更有“家”的味道。
他听从了苏暮雨的建议,在网上选购了几个简约风格的收纳柜,将之前堆放在角落的书籍和杂物整理得井井有条。他换掉了那个吱呀作响的旧椅子,投资了一把更符合人体工学的电脑椅,毕竟科研路漫漫,腰颈很重要。他还买了几盆好养的绿植,如绿萝和吊兰,小心翼翼地浇水照料,看着那抹绿色在房间里生机盎然地舒展,心情也跟着明亮起来。
最重要的改变是,他在书桌对面的墙上,安装了一块软木板。上面钉着的是他和苏暮雨一起续写的那本剪贴簿里的部分照片,有香山的红叶,有围巾的留念,有视频截图的搞笑瞬间,还有那页写着“坚实一步”的论文首页。中间最醒目的位置,是春节时两家人一起拍的合影。
这个小屋,不再仅仅是凌空一个人的栖身之所,它开始承载着两个人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想象。每次抬头看到那面照片墙,凌空就感觉苏暮雨仿佛就在身边,给予他无声的鼓励和温暖。这个小小的空间,因为注入了情感和期待,真正开始有了“家”的雏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