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周末,他们像所有普通情侣一样,逛了逛凌空学校古朴又充满现代感的校园,去了人头攒动的南锣鼓巷,在秋意正浓的奥林匹克公园散步。更多的是,他们只是窝在那个小家里,苏暮雨用带来的新茶具泡茶,凌空处理一些不紧急的文献,或者一起看电影,讨论着彼此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没有刻意的浪漫,但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陪伴,恰恰是他们最需要和珍视的。
一个月后,凌空利用一个学术会议的机会,去了苏暮雨所在的城市上海。苏暮雨同样热情地接待了他,带他品尝地道的本帮菜,在外滩看着璀璨的灯火,也参观了她就职的文化基金会,见了她关系要好的同事。在上海繁华的背景下,他们同样享受着难得的相聚时光。
这两次互访,像给他们的异地恋注入了强心剂。真实的陪伴,哪怕短暂,也足以慰藉长久的思念,并积蓄力量面对下一次分离。他们更加确信,物理的距离并不能真正分开两颗紧密相连的心。
“‘新朋友’与‘旧圈子’:社交网络的拓展与维系”
在北京,凌空也开始建立起新的社交圈。实验室里,他和同期入学的另外两个博士生,以及一个性格开朗的博士后师兄渐渐熟悉起来。他们会一起去食堂吃饭,偶尔在周末约着打球,或者找个地方聚餐,吐槽科研的压力,分享各自领域的有趣见闻。这种“战友”般的情谊,缓解了他在异乡的孤独感。
同时,他也并未切断与旧日圈子的联系。和501宿舍的群聊依旧活跃,雷浩会分享职场新鲜事,陈锐偶尔会冒泡讨论技术问题。与赵强、苏晓晓的“四人局”群聊更是热闹非凡,各种搞笑表情包和八卦分享不断。苏晓晓甚至发起了一个“隔空聚餐”活动,约定好时间,南北两地的四人同时点外卖,然后在视频里一起“云吃饭”,气氛热烈得像从未分开。
凌空发现,无论是新朋友还是旧知己,这些社会连接都是他情感支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让他不至于在繁重的学业和异地恋中变得封闭。
“‘未来’的微调:规划与现实的和解”
异地恋的生活并非总是温情脉脉,也会有不顺和摩擦。有时会因为一方工作或学业太忙,导致视频通话质量下降,或者因为误解文字信息而闹点小别扭。他们共同维护的那个“可持续发展规划”文档,也在实践中不断被修订和补充。
比如,他们发现“每月一见”的理想频率,在实际执行中会受到经费、时间、突发工作等多种因素影响,变得难以严格保证。经过沟通,他们调整了预期,改为“争取每月,保证每两月至少一次”,并增加了更多“微互动”,比如互相邮寄小零食、分享有趣的短视频、一起玩在线小游戏等,作为日常情感的润滑剂。
他们也更加深入地讨论起更远的未来。苏暮雨在上海的工作发展顺利,她开始考虑更长久的职业路径。凌空的博士生涯则刚刚开始,至少需要四五年时间。他们意识到,“在更高处相见”不仅仅是一句鼓舞人心的口号,更意味着需要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对职业和生活城市做出艰难的协调与选择。这像是一个悬在远方的、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但他们不再焦虑,而是选择相信,随着彼此的成长和情况的明朗,总能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冬日的夜晚,凌空结束了一天的学习,站在租住的小阳台,望着窗外北京城的万家灯火。寒风凛冽,但他心中却是一片温润。他想起了苏暮雨在视频里说起项目成功时的眉飞色舞,想起了父母在电话里的叮咛,想起了朋友们在群聊里的插科打诨,也想起了自己今天在论文里终于弄明白的一个关键推导。这些来自南北两座城市、来自不同维度的温暖与光亮,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此刻内心最坚实的支撑。他知道,成长的路还很长,异地的考验也仍在继续,但有了这些灯火,他便无所畏惧。
喜欢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