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北大校园里的银杏叶早已落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指向灰白色的天空。
期末考试的紧张气氛如同北京的寒风,席卷了每一个角落。
图书馆一座难求,教室里通宵达旦的灯火成了常态,空气中仿佛都飘荡着咖啡(更多的是浓茶)和泡面的混合味道。
然而,在这片全民备考的焦灼中,有一个异类——陈默。
对他而言,这些基础知识点的考试,简直如同让一个大学生回去做小学奥数题,还是闭着眼睛都能满分的那种。
他依旧保持着规律的作息,该吃吃,该喝喝,该去图书馆“猎奇”看书就去,甚至还有空优化了一下“默默书屋”的期末冲刺套餐——推出了“重点笔记复印优惠装”和“学霸旧书真题合集”,又小赚了一笔零花钱。
赵国强熬夜熬得眼圈发黑,抱着陈默的笔记如获至宝:“老三!救命啊!这政治经济学也太难背了!”
孙伟则一边复习一边嘀咕:“陈默,你都不需要复习的吗?”
李振最为淡定,但也能看出压力不小。
陈默只是笑笑:“还好,平时多看看就行了。”
结果毫无悬念,陈默的各科成绩几乎都是满分或接近满分,轻松拿下最高额的奖学金,看得孙伟眼角直抽抽,赵国强直呼“变态”,李振则是满满的佩服。
寒假,终于来了。
大部分学生归心似箭,准备回家享受温暖的团圆和过年气氛。
但陈默却另有打算。
他通过学生会实践部的关系,主动联系了学校对口扶贫的一个北方贫困县——西河县,提出组织一支小分队,利用寒假前去进行社会调研。
“啥?去贫困县调研?过年不去?”赵国强第一个跳起来,“老三,大冬天的去那穷山沟干啥?喝西北风啊?俺还想着回家吃俺娘包的酸菜馅饺子呢!”
孙伟也皱紧了眉头:“陈默,不是我说,寒假时间宝贵,要么回家休息,要么找个大单位实习,去贫困县…能有什么收获?而且条件肯定很艰苦。”他的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情愿。
李振没说话,但眼神里有一丝意动,又有一丝对未知环境的担忧。
这时,一个清亮的女声插了进来:“我觉得陈默的提议很好啊!”
原来是沈清,她不知何时也过来了,眼睛亮晶晶地看着陈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的中国不在未名湖,在广袤的农村,我想去!”
她这话明显带着对陈默的赞同和小小的崇拜。
孙伟看到沈清表态,脸色微微一变,到嘴边的拒绝又咽了回去,犹豫了一下说:“…如果要去的话,那…那我也去吧,正好可以收集一些微观经济数据。”
只是语气有点酸溜溜的。
陈默内心OS:“啧,孙伟同学你这动机不纯啊…不过也好,免费劳动力+数据苦力+1,沈清同学倒是很有理想主义情怀,是个好苗子。”
最终,在陈默的鼓动(忽悠)下,一支由他带队,成员包括“物流总监”赵国强、“数据官”孙伟、“法律顾问”李振和“历史观察员”沈清的五人寒假实践小分队,顶着凛冽的寒风,踏上了前往西河县的绿皮火车。
一路颠簸,窗外的景色从城市的繁华逐渐变为冬日的荒凉。
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村庄的土坯房,穿着臃肿棉袄、脸上带着高原红的村民…一切都与北京的景象形成巨大反差。
到了西河县,条件比想象中还艰苦。
住在县招待所(已经是当地最好的),没有暖气,只有一个小小的煤炉;吃的多是土豆、白菜、腌菜,偶尔有点肉腥;洗澡更是奢望。
赵国强叫苦不迭,孙伟脸色发白,李振默默适应,沈清虽然也觉得苦,但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记录的热情。
陈默却如鱼得水。
他带着小队,走访贫困户,看着家徒四壁的景象和孩子们冻裂的小手,心情沉重;
调研乡镇砖厂、小农机厂,听厂长们诉说着贷款难、销路窄、技术落后的无奈;
与乡干部、村干部座谈,听他们讲上面的政策、下面的对策,以及夹在中间的种种不得已。
这一切,远比当初听闻吴厂长事件更加具体、更加复杂、更加沉重。
陈默内心OS:“纸上得来终觉浅…中国的现实,远比书本和论文里描述的复杂一万倍,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和生活,每一个政策落地,都牵扯着无数的利益和纠葛。这才是真正的国情啊…”
调研过程中,沈清几乎成了陈默的“跟屁虫”,不停地问这问那,拿着小本子疯狂记录,看陈默的眼神越来越亮。
陈默则假装不懂她的崇拜,一本正经地和她讨论历史周期律与农村改革的关系,惹得沈清时而沉思时而点头。
孙伟看着两人频繁交流,心里很不是滋味,主动凑过去想和沈清讨论数据,却往往被沈清一句“等一下,我先听陈默说完”给挡回来,只能郁闷地跑去更认真地收集数据,试图用专业性吸引注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之从高考状元到权力巅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之从高考状元到权力巅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