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17日清晨,通讯点的新隐蔽土洞里,马灯的光晕缩成一团,映着周明轩布满血丝的眼睛——他从昨天傍晚熬到现在,面前的电台零件摊了一地,真空管、断电线、焊锡条堆在临时搭的木板上,指尖沾着黑色的焊油,却没停下手里的动作,嘴里还小声念叨:“再试试……再调一次频率……”
土洞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是王锐端着一碗热糙米粥过来,粗瓷碗沿冒着白汽,混着马灯的光,在雾里晕开暖黄的圈:“明轩,先吃点东西,熬了一夜,身子扛不住。电台修不好还有办法,你要是倒下了,咱们更联系不上师部。”他把粥放在木板旁,目光扫过零件堆里的日军通讯零件盒——这是昨天赵铁柱从被击落的日军侦察机驾驶员身上搜来的,里面的真空管、电阻器还带着机油味,是现在唯一的希望。
周明轩没抬头,手里的烙铁还烫着,正小心地把一根细电线焊在发报机的接线柱上:“王军需官,俺不饿,再试最后一次。昨天俺明明听到师部的应急信号了,就是频率对不上,说不定是哪个零件没接好。”他的声音带着疲惫,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这电台是他一手改装调试的,从上海流亡来的时候,他就靠着修收音机混饭吃,现在这电台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是弟兄们联系外界的唯一通道,绝不能让它彻底坏了。
王锐没再劝,蹲在旁边帮忙分拣零件,把日军零件和受损的电台零件分开:“俺看这日军的真空管跟咱们的型号差不远,就是接线脚不一样,你要是能把脚掰弯了,说不定能装上。之前你改装日军收音机的时候,不也这么弄过?”
这话像点亮了周明轩的思路,他猛地抬起头,眼睛亮得吓人,抓起日军零件盒里的真空管,对着马灯光看:“对!俺怎么忘了!之前改收音机,真空管脚不一样,俺就用钳子掰弯了适配,这个肯定也行!”他从工具袋里翻出小钳子,指尖因为激动有些发抖,却精准地捏住真空管的接线脚,一点点掰弯——力道不能大,怕掰断;也不能小,怕接触不良,每动一下,都盯着接线脚的弧度,像在雕琢一件珍宝。
“小心点!别掰断了!这可是咱们仅有的备用件!”王锐凑过来,大气都不敢喘,生怕打扰周明轩。土洞外的雾气渐渐散了些,能听到赵铁柱带着士兵加固重机枪阵地的吆喝声,还有林晚在临时医疗点给伤员换药的轻声叮嘱,这些声音像细弦,绷在周明轩的心里,让他更不敢懈怠。
终于,真空管的接线脚掰到了适配的弧度。周明轩深吸一口气,用烙铁把它焊在发报机的空缺位置——焊锡融化的“滋滋”声在小土洞里格外清晰,他的手稳得不像熬了一夜,直到最后一滴焊锡凝固,才松开烙铁,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成了!现在试试通电!”
王锐连忙递过电池组——这是从损坏的日军手电筒里拆出来的,凑了四节,勉强够电台供电。周明轩接好电池,按下电源开关,发报机的指示灯“咔嗒”亮了一下,微弱的红光在晨雾里像颗跳动的心脏。他屏住呼吸,按下发报键,指尖敲击的“滴滴答答”声瞬间响起,虽然比平时轻了些,却连贯流畅,没有卡顿。
“有反应了!”王锐激动地低呼,差点碰倒旁边的零件盒。
周明轩没敢停,立刻调整接收机的频率旋钮,指尖在刻度盘上慢慢滑动——昨天听到的师部应急信号频率是“420千赫”,他一点点靠近这个数值,耳朵贴在接收机的喇叭上,连呼吸都放轻。突然,一阵微弱却清晰的“滴滴”声传了出来,节奏正是师部约定的应急呼叫码:“3营……3营……收到请回答……”
“收到!俺们收到了!”周明轩的声音瞬间哽咽,手指飞快地敲击发报键回应,“3营报告!电台修复!阵地受损,但能坚守!请求补充弹药和医疗物资!”他的眼泪砸在发报机上,混着焊油,却没工夫擦,眼里只有接收机里传来的回应信号。
土洞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是陈砚——他一早查岗就往通讯点赶,心里一直惦记着电台的事,刚到洞口就听到发报声,连忙走进来:“怎么样?联系上师部了?”
周明轩抬起头,脸上还挂着泪,却笑得格外灿烂:“营……营长!联系上了!师部说……说会尽快协调弹药,让咱们再坚持两天,补给队已经在路上了!”他说着,把接收机的喇叭转向陈砚,里面“滴滴答答”的回应声清晰可闻,像在宣告通讯的重生。
陈砚蹲下身,看着修好的电台,指尖轻轻碰了碰新焊的真空管,温度还没完全散去:“好样的!周明轩,你没让弟兄们失望!昨天电台炸了的时候,我还担心联系不上师部,没想到你真能把它拼好——没有你,咱们这通讯就断了,下次鬼子进攻,连求援都做不到。”
这话让周明轩的脸微微发红,却挺直了腰板:“俺就是……就是想起之前改装日军收音机的法子,再加上有缴获的零件,不算啥。要是没有王军需官帮着分拣零件,赵铁柱哥找来日军零件,俺也修不好。”他没忘了身边弟兄的帮忙,这话让王锐笑着摆了摆手:“都是你自己厉害,俺就递了个零件,不算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铁血黔军:从抗战到解放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铁血黔军:从抗战到解放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