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鼻的焦糊味混合着沥青的臭气,像一只无形的手,死死扼住了在场每个人的喉咙。
车间里死一般寂静,只剩下那台拼凑起来的沥青炉还在发出“滋滋”的微弱声响,仿佛在嘲笑众人。
“妈的!”
孙志一脚踹在那个还在冒烟的汽油桶搅拌机上,发出“哐当”一声巨响,铁桶晃了晃,没倒。
“我就说这破玩意儿不行!涤纶,那是做裤子的料,它怕烫!咱们这炉子温度根本控制不住,一进去不就成了一锅塑料疙瘩汤?”他指着地上那坨黑乎乎的东西,满脸的烦躁。
王大锤的脸黑得像锅底,他走过去,用铁钳夹起一块还在发烫的废料,看着里面一团团融化后又凝固的纤维疙瘩,手都在抖。
“不是料的事!”他猛地抬头,瞪着孙志,“是你们干活太糙!老总工的笔记里写得清清楚楚,每一步都要有数据,有控制!你们呢?凭感觉!这就是胡来!”
“我胡来?”孙志也火了,“没我给你接电搭炉子,你现在连沥青都化不开!你行你上啊!”
“我……”王大锤被噎得满脸通红,他擅长的是精密加工,对这种“大火快炒”的活儿确实抓瞎。
眼看“规矩”和“野路子”又要掐起来,作为项目总指挥的张涛只觉得一个头两个大。
他看着墙上的钟,心一点点往下沉。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之后,连方向都找不到了。
陈浩一直没说话,他蹲在那坨失败品旁边,用一根铁棍拨弄着,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些烧焦的纤维。
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
温度?沥青加热到170度,涤纶的熔点是250度,理论上不该融化得这么快。
是搅拌方式不对?还是SBS改性剂影响了?
无数个可能性在他脑中交错,却找不到一条能走通的路,那股刚刚燃起的、要为父辈铸造丰碑的火焰,仿佛被这盆冷水浇得只剩下了青烟。
就在这时,一阵食物的香气飘了进来。
林旬提着一个大大的竹篮子,慢悠悠地走了进来,仿佛不是走进一个失败的实验现场,而是来晨练的。
“都站着干嘛?吵完了?”他把篮子放在一张还算干净的桌子上,揭开上面的布,露出一笼屉热气腾腾的肉包子和几瓶装在玻璃瓶里的豆浆。
“熬了一夜,先垫垫肚子。”
没人动。
所有人的目光都汇集在他身上,有疑惑,有沮丧,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林旬也不在意,自己拿起一个包子,咬了一大口,然后走到那坨失败品面前,蹲了下来,一边嚼一边看。
“嗯……闻起来是糊了。”他用脚尖踢了踢那坨东西,“看起来,也确实像一盘炒糊了的菜。”
孙志的脸一红,王大锤则把头扭到了一边。
林旬三两口吃完一个包子,拍了拍手,拿起陈浩手里的铁棍,在那坨废料上敲了敲。
“梆梆”作响。
“硬度还行。”他又用力一撬,撬下一小块,仔细端详着断面。
“看,”他把断面展示给众人,“石料和沥青的包裹性很好,说明我们的改性沥青没问题,问题出在哪?”
他用铁棍的尖端,指向了那些黑色的、已经碳化了的纤维疙瘩。
“它们没能散开,在高温沥青里抱成了团,然后被烧死了。”
这不就是废话吗?所有人都看出来了。
陈浩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感觉自己似乎抓住了什么,但那思绪滑得像泥鳅。
林旬看着他,忽然问了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
“陈浩,你妈在家和面做包子的时候,是先把一大盆水倒进面粉里,还是一点点加水?”
陈浩一愣,下意识地回答:“当然是一点点加水,边加边搅,不然面粉会结成疙瘩,揉不开。”
“那要是做玉米糊呢?”林旬又问,“是不是得先用一点凉水把玉米面调开,再倒进开水锅里?”
“对,不然直接下锅,肯定一冲就成疙瘩汤。”
林旬笑了。
他扔掉铁棍,拿起两块小石头,又从地上捡起一小撮被剪断的涤纶纤维。
“现在,这块石头是面粉,这块石头是水,这些纤维,是要加进去的鸡蛋。”
他把那撮纤维扔进两块石头中间。
“你们刚才,是把鸡蛋直接打进了开水锅里,它当然直接就熟了,凝成一坨。”
他看着若有所思的陈浩和张涛,继续说道。
“那我们换个思路呢?我们能不能……先不放水?”
他拿起那撮纤维,和一把沙子混在一起,用手搓了搓。
“我们先把鸡蛋和面粉,也就是把我们的纤维,和干燥的、冰冷的石料,先混合均匀,让每一根纤维,都附着在石子上,让它们彼此分开,没有机会抱团。”
“然后再把这锅‘加了鸡蛋的面粉’,倒进滚烫的‘开水’里,也就是我们的热沥青里。”
“这样一来,纤维进去的时候,是被石料隔开的,接触沥青的瞬间,温度会被石料迅速中和,它还有机会融化、烧焦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90:大国工匠的基建之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90:大国工匠的基建之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