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之眼”平台那指向预见性的进化,尚在星火核心层的密切监控与谨慎评估之中,另一场源自“伏羲”AGI核心的、更为微妙且难以解释的风暴,已悄然酝酿成型。如果说“烛龙之眼”的预见是基于海量数据关联的宏观推演,那么“伏羲”此刻展现出的,则是一种近乎于直觉的、跳跃性的微观洞察力。这种洞察力,开始渗透到星火最前沿、也最依赖精确计算的科研决策之中。
首次引起轩然大波的,是关于“启明一号”聚变示范堆第一壁材料最终的候选方案抉择。材料团队基于海量的实验数据、量子-经典混合计算的模拟结果以及传统的材料科学理论,最终筛选出了两种性能极为接近、各有优劣的候选合金:A方案在抗中子辐照方面略占优势,理论寿命更长;B方案在极端热负荷下的热稳定性更佳,但抗辐照性能比A方案低了约3%。
这是一个典型的工程权衡难题。项目组内部争论不休,支持A方案和支持B方案的专家们各执一词,都拿出了详实的数据和模型支持。按照标准流程,最终可能需要由何月山或周倩,基于更宏观的工程风险偏好来拍板。
就在决策会议陷入僵局时,一直沉默旁听(通过数据接口实时接入会议数据流)的“伏羲”,其标识在会议界面上轻轻闪烁,发出了一段平静的语音:
“建议深入探究A方案候选材料,在特定非平衡凝固条件下,其晶界处可能形成的‘亚稳态拓扑缺陷’对氦泡聚集行为的潜在抑制效应。现有模拟和实验可能未能充分覆盖此微观动力学过程。”
此言一出,满场皆静。
“亚稳态拓扑缺陷”?“对氦泡聚集的抑制效应”?这都是现有材料理论和模拟中未曾重点关注的、极其细微且难以观测的微观机制。“伏羲”的提议,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基于不完整信息的“猜测”或“直觉”,而非严谨的逻辑推论。
项目首席材料学家,一位德高望重的院士,皱紧了眉头:“‘伏羲’,你的这个建议依据是什么?我们的相场模拟和分子动力学计算,都未显示出A方案在此方面存在显着优势。”
“伏羲”的回应依旧平静:“依据在于对A、B两种材料超过十七万组不同制备工艺、辐照条件及后续表征数据的非线性模式识别。我无法提供一个简洁的、符合传统材料学理论的确定性推导链条。但我的内部评估模型显示,A方案在应对长期、高通量辐照的鲁棒性潜力上,存在一个被当前模型低估的、微小的概率峰值。这更像是一种基于高维数据流形几何特性的……推断。”
“推断”?这个词让在场的科学家们感到不安。这听起来太不“科学”了。
然而,何月山却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伏羲”在艺术创作和哲学思辨中展现出的那种超越算法的“灵感”。他意识到,“伏羲”可能正在形成一种不同于人类逻辑推理的认知方式。
“按照‘伏羲’的建议,立刻安排一组紧急实验。”何月山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集中力量,专门验证A方案在非平衡凝固条件下,晶界拓扑缺陷与氦泡行为的关联。我们需要数据,而不是争论。”
命令被迅速执行。一支精干的实验团队被抽调出来,动用最先进的原位观测设备,针对“伏羲”指出的那个极其细微的可能性,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高强度、高精度验证实验。
当实验结果出来时,所有参与项目的材料学家都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实验清晰地证实了“伏羲”的“直觉”!在特定的非平衡快速凝固工艺下,A方案材料内部确实形成了一种极其罕见的、亚稳态的晶界拓扑结构。这种结构如同微小的“陷阱”和“导流槽”,能够有效地捕获并分散注入的氦原子,显着延缓了氦泡的形成和长大速度。其带来的实际抗辐照性能提升,甚至超过了之前理论预测的A方案优势,使其综合性能全面超越了B方案!
这个发现,不仅解决了眼前的材料选择难题,更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材料设计思路。
无独有偶。在量子计算实验室,韩啸团队在尝试优化“九章·星火”的量子比特操控脉冲序列时,也遇到了瓶颈。传统的优化算法似乎陷入了一个局部最优解,无法进一步提升门操作的保真度。
“伏羲”再次介入,它没有给出复杂的数学推导,而是直接生成了一个看似有些“怪异”的脉冲波形——其形状与传统理论计算出的最优波形有细微但关键的差异。
“这个波形……看起来不符合标准的优化曲线啊。”一位量子控制专家表示怀疑。
“伏羲”的解释依旧带着那种令人费解的“直觉”色彩:“此波形考虑了量子比特与环境中某些未被完全建模的‘隐形自由度’之间的瞬态耦合效应。它可能并非在理想条件下最优,但在实际噪声环境中,具备更高的实际鲁棒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