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结束后的日子,像松开了发条的钟摆,陡然慢了下来。没有了排山倒海的试卷和争分夺秒的压迫感,时间仿佛流淌得格外舒缓。但对于林栋而言,这种“慢”并非无所事事的空虚,而是一种可以自主规划、夯实基础的珍贵间隙。
成绩还需半个多月才公布,这段等待期,他过得异常充实。
核心依旧是雷打不动的晨练,无论天气如何,他都从未有过一丝懈怠。自从那次迟到之后,他便深刻地认识到了坚持的重要性,从此再也没有放松过一天。
与薛老爷子的对练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前,老爷子只是专注于纠正他的动作,让他的每一个招式都更加标准、规范。然而,现在的情况却有所不同。老爷子开始不仅仅局限于动作的指导,而是更多地讲解发力的原理,告诉他在不同的情境下应该如何应变,以及如何根据对手的动作做出恰当的反应。
更让林栋感到惊喜的是,老爷子偶尔还会提及一些拳理和与人交手时需要注意的“规矩”。这些知识对于林栋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尽管老爷子的语气依旧严厉,呵斥声也不时响起,但林栋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倾囊相授的意味。
在这样的教导下,林栋的进步可谓突飞猛进。他的招式变得越发娴熟,发力也更加精准有力。同时,他对于拳术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不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动作,而是开始领悟到其中蕴含的精髓。
一次练习震步发力结合短打后,老爷子看着他微微点头,难得地评价了一句:“劲有点整的意思了,不再是蛮力。记住这感觉,功夫是水磨工夫,急不得。” 林栋心中一动,恭敬应答:“是,师父,我记住了。” 老爷子闻言,哼了一声,却没反驳“师父”这个称呼,只是转身去拿茶杯,嘴角似乎极快地弯了一下。一种无言的师徒名分,似乎就在这晨光暮霭中,在这日复一日的捶打磨砺里,自然而然地确立了。
除了练拳,林栋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家里的修理铺。
没有了学业的牵绊,他可以更全身心地帮忙。不再是简单的递工具、打下手,他开始尝试独立处理一些常见的故障。收音机不响?先查电源,再测电容,一步步排除。电风扇不转?可能是电容老化,也可能是电机卡死。他对照着父亲以前的笔记和自己找来的电器原理图,结合薛老爷子教的“观察入微、找准关键”的诀窍,动手能力和故障判断能力飞速提升。
林建国看着儿子像模像样地拿着电烙铁焊接线路,眼神里充满了惊讶和欣慰。他渐渐放手,让林栋独立处理一些相对简单的活儿,自己则在旁边把关,只在关键处指点一二。
“爸,你看这个旧电饭锅,其实就是温控器触点氧化了,打磨一下就能用,扔了可惜。” “嗯,是这个理。但打磨后得用万用表测通断,确保安全。” “明白。”
父子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地围绕着技术细节展开。那种并肩作战、传承技艺的感觉,让林建国的话也渐渐多了起来,脸上时常带着满足的光彩。
周梅则负责后勤和“外交”,守摊、记账、和街坊们拉家常,口碑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林家小子手艺也不错”的名声慢慢传开了。
生意比以前更好了。狭小的修理棚越发显得拥挤不堪,各种待修和修好的电器堆得到处都是,转身都困难。
晚饭桌上,林栋看着父母疲惫却满足的脸,提出了盘桓在心中已久的想法:“爸,妈,我看咱这棚子实在转不开了。而且老是露天作业,刮风下雨也麻烦。要不……我们租个小店面吧?”
周梅一听,首先想到的就是钱:“租店面?那得多少钱啊?还得押金、装修……” 林建国也皱起眉头:“摊子铺大了,万一没生意,压力就大了。”
林栋早有准备,不急不缓地分析:“妈,爸,你们看,现在生意越来越好了,说明咱们有固定客源,手艺也靠得住。有个店面,看起来正规,人家也更愿意把值钱东西拿来修。地方大了,我们不仅能修,还能干点别的。”
“干点别的?”林建国看向儿子。 “嗯。”林栋点头,“比如,回收旧电器。有些人家电器坏了,嫌修麻烦,直接卖废品又不值钱。我们可以低价收过来,修好了再卖出去,赚个差价。这比单纯修理利润高多了。甚至……”他顿了顿,说出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以后熟悉了,街坊邻居急用钱的时候,一些值钱又不好卖的东西,比如手表、收音机什么的,也可以暂时押在我们这里,换点钱应急,我们收点微薄的保管费或者利息。”
这其实就是后来典当行的雏形,但在97年,这种灵活的小额抵押在一些老街坊间私下里是存在的,只是没有正规名目。
周梅听得眼睛发亮,又有些担心:“这……能行吗?收旧东西,万一修不好砸手里了怎么办?抵押东西,会不会有麻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