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穹宗的建立,以无可争议的力量震慑了人心,暂时统合了意志。然而,林宸与基地管理层深知,仅靠权威和少数精英,无法支撑一个文明在异星的长期发展和应对未知挑战。火星的未来,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科学家、工程师——不仅数量要够,成长速度更要快。
传统的教育模式,哪怕结合了“太虚”网络的高效信息传递,对于从零开始培养一个合格的专业人才,依然需要长达十数年甚至更久的时间。火星,等不起。新生代“星启”们等不起,亟待扩张的基地建设等不起,那隐藏在红色纱幔下的未知威胁,更不会等待。
于是,一项被列为最高优先级的绝密计划——“启智计划”,在宗门成立后不久,正式启动了。其核心目标,直指人类学习方式的革命性突破:绕过漫长的感官输入与理解内化过程,直接将知识“灌输”进入大脑。
项目由科学官艾莉卡·科赫博士与阵法长老墨衡共同牵头,汇聚了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能量学、符文阵法学等领域的顶尖人才。林宸亲自定下基调:非植入式、安全性优先、渐进式应用。
最初的设想五花八门。有科学家提出纳米机器人神经网络接口,但被以技术风险和高昂成本否决;有阵法师建议直接进行“醍醐灌顶”式的神念传输,但被林宸否定——高阶修士对低阶修士如此做都风险极大,何况对普通人,极易造成不可逆的神魂损伤。
经过无数次激烈争论和模拟推演,最终确定的方案,是科学与玄学的一次深度嵌合:“神念接驳系统”。
该系统的主体是一个名为“问道”的特殊舱室。舱室内壁铭刻着极其复杂的复合阵法,既有汇聚和稳定灵能的“静心阵”、“凝神阵”,也有负责信息编码与流转的“神念衍化阵”。舱室核心,则是一台超高速量子计算机,存储着需要灌输的海量知识包,并将其转化为一种特殊的、可供阵法识别和调制的信息流。
受试者进入舱室后,佩戴上一个非接触式的、布满微型传感器和导能符文的头环。头环并不直接接触大脑,而是通过感应脑电波和释放经过精确调制的灵能信号,与舱内阵法产生共鸣,从而在受试者周围形成一个临时的、高度可控的“信息能量场”。
这个过程,被墨衡长老比喻为“不以瓢取水,而以池养鱼”。不强灌,而是营造一个知识高度富集的环境,引导大脑自身以极高的效率去吸收和理解。
理论完美,实践却步步维艰。
首批志愿者是十名学习能力强、意志坚定的年轻工程师和科学家。第一次小型试验,目标仅仅是灌输一门外语的基础词汇和语法结构。
试验开始,阵法启动,量子计算机运行,幽蓝的光芒在舱室内流转。
十分钟后,舱门开启。五名志愿者兴奋地走出来,几乎可以流利地进行基础对话,效果惊人!然而另外五人,却脸色苍白,呕吐不止,抱怨剧烈的头痛和眩晕感,仿佛大脑被强行塞入了无数碎片,短时间内什么也记不起来。
“信息流强度过高,大脑海马体和处理速度不匹配!”神经科学家看着实时监测数据,判断道,“阵法对个体差异的适应性不足。”
紧接着又发现,部分志愿者在随后几天出现了短暂的记忆紊乱,比如混淆实验前后的日常细节,甚至有人短暂忘记了自己的门禁密码。
“副作用出现了。”“传统学习派”的代表,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家(也是客卿)立刻站出来发声,“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理解、思考、质疑、融会贯通的过程!这种填鸭式的灌输,就算成功,培养出的也只是人形图书馆,失去了学习的真谛和创造的灵魂!”
支持“技术飞跃派”的科学家则反驳:“火星没有时间让我们慢悠悠地‘陶冶情操’!我们需要的是立刻能上手工作的工程师、医生、操作员!先解决有无问题,再谈优化创新!”
“这是扼杀人类的可能性!” “这是生存下去的必然选择!”
争论从实验室蔓延到会议室,甚至餐厅。基地内部分裂出了明显的派系。许多人担心,这种技术一旦成熟,是否会被强制推广?自己的后代是否会失去选择的自由,变成只知道数据的“知识容器”?
林宸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只是要求项目组:“解决副作用,评估长期影响。安全性、有效性,缺一不可。”
项目组压力巨大。艾莉卡团队日夜分析脑波数据,优化信息流编码模式,试图找到大脑接收的“黄金频率”。墨衡则带领弟子不断微调阵法,使其能量场更加柔和,更能适应不同个体的精神波动。他们甚至引入了修行中的“观想”法门,让受试者在灌输前进入深度放松和高度专注的状态,以更好地接收信息。
经过数十次小规模迭代试验,副作用被逐渐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通常是轻微的头痛和短时间疲劳,严重不良反应率下降到了5%以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穹修炼者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穹修炼者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