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七年一月一日的清晨,嘉陵江上的晨雾尚未散尽,沙杨路小院里已经响起小踏板发动机的声。
文强仔细检查着绑在后座上的贺礼——一对印着大红喜字的搪瓷脸盆和一台大禹电器的烧水器。
肖镇背着那个仿佛无所不能的书包,里面除了作业本,还珍藏着几本刚刚从上海加急寄来的《扬子江》样书。
二哥,把这两包嘉信新出的蛋黄酥也带上。肖镇从屋里拿出两个精致的铁盒,给淑芬姐姐家到时候来的孩子们尝尝。
摩托车沿着蜿蜒的机耕道前行,冬日的风刮在脸上生疼。
路边的水田结着薄冰,倒映着灰蒙蒙的天空。
越往青木关深处走,年味就越发浓郁,农家院坝里挂满了腊肉香肠,空气中飘荡着柏树枝燃烧的清香。
青木关的端水宴:烟火人间
刘家湾坐落在两山之间的缓坡上,刘淑芬家的新房格外醒目——二层小楼贴着时兴的白色瓷砖,铝合金窗户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反着光。
院坝里,二十几张四方桌早已摆开,穿着厚棉袄的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嗑着瓜子聊天,孩子们在人群中追逐打闹,不时撞到大人腿上,引来一阵笑骂。
淑芬姐姐!肖镇跳下车,声音清脆地喊道。
正在帮忙摆放糖果的刘淑芬闻声抬头,脸上立刻绽开笑容。
她今天特意穿了件崭新的红色棉袄,两条麻花辫梳得整整齐齐:小镇弟弟!文强!你们真的来了!
她小跑着迎上来,接过礼物时压低声音:我妈从昨天就开始念叨,说一定要把最好的位置留给你们。
院坝一角,临时搭建的灶台正冒着腾腾热气。
三个厨师正在忙碌:一个挥舞着大锅铲在直径一米多的大铁锅里翻炒回锅肉,一个专注地往蒸笼里码放烧白,还有一个正在油炸酥肉。
柴火在土灶里噼啪作响,混合着菜肴的香气,构成最具烟火气的画面。
上梁仪式马上开始!司仪高声喊道。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新房。刘淑芬的母亲,端着一个装满清水的青花大碗,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沿着新房墙角缓缓行走。
一洒金,二洒银,三洒儿女满堂红......老者拖着长调念诵吉词。
刘彩霞神情庄重,每一步都走得极其认真。清水从碗沿缓缓洒落,在泥土上晕开深色的痕迹。
当最后一道水线在堂屋门口划出圆弧时,鞭炮声骤然响起,红色的纸屑如雪花般纷飞,孩子们尖叫着在硝烟中穿梭。
开席咯——
九大碗依次上桌:油光锃亮的烧白、肥瘦相间的回锅肉、金黄酥脆的炸酥肉、软糯香甜的八宝饭......每一道都是地道的乡土风味。肖镇这桌被安排在堂屋门口,是实实在在的。
小镇娃儿,尝尝这个。淑芬妈妈特意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里面赫然摆着两只肥嫩的鸡腿,你们读书辛苦,要补补身子。
文强不好意思地推辞:阿姨,这太贵重了......
哎呀,跟阿姨客气啥!淑芬妈妈不由分说地把碗放下,淑芬都说了,你在学校没少照顾她。要不是你帮她补化学,她上次考试哪能考95分?
肖镇乖巧地拿出《扬子江》样书:刘阿姨,这是我写的一本关于长江的书,送给您。
刘彩霞用粗糙的手掌小心翼翼地在裤子上擦了又擦,这才接过书。
她翻动着书页,虽然还没阅读,但看到里面的插图和精美的装帧,脸上每道皱纹都舒展开来:好,好!小镇也是文曲星了!
邻桌的大爷探头问:彩霞,这书上写的啥?
刘彩霞挺直腰板,声音洪亮:是我家淑芬同学写的!讲长江的!那份与有荣焉的骄傲,仿佛肖镇就是她亲侄子。
肖镇小口喝着鸡汤,感受着这份质朴的温情。远处,几个喝高了的汉子开始划拳,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孩子们在桌下钻来钻去,争抢掉落的糖果;妇女们围在一起,比较着各自织的毛衣花样。这一切,比任何文学赞誉都更让他感到踏实。
………………
就在肖镇沉浸在端水宴的喧闹中时,上海三联书店的门前排起了长龙。这是《扬子江》正式发行的第一天。
在北京王府井书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在开门第一时间就冲进店内,抢到书后直接坐在楼梯上翻阅起来。
他时而点头,时而掏出笔记本记录,完全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
老师,您需要帮忙吗?店员关切地问。
老教授头也不抬:别打扰我!这是我今年读到的最重要的书!
在上海南京东路的新华书店,购书的人群从二楼排到了一楼门口。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一边排队一边对同伴说:我导师说了,这本书必须买。中文系的都要读!
《光明日报》的编辑部里,总编正在审阅当天的头版清样。
他指着《〈扬子江〉:一部行走的江河史诗与文明沉思录》的标题对编辑说:这个标题还不够力度。加个副标题——八零年代最具震撼力的文化事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小鬼当家之1978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小鬼当家之1978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