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才低声说,“各位叔公,我估计这族谱重修消息传出后,年轻一辈的族人还会捐款。”
“现在的的宗亲会,这么多年也没什么事可干,大部分人,年纪也大了。”
“是不是趁着,明天大部分族人都在,再增补一部分,年轻成员来做事。”
“成熟稳重品德好的那种,未来的事,可能会多不少呢!”
大叔公说,“志才,有什么想法,讲详细点。”说完,又让几位叔伯,也都过来听。
杨志才说:“叔公们年龄都大了。”
“比如修族谱这个事,四处登记、核对校订,再到联系印刷,都需要年轻人做。”
“刚才听说,族里还有不少困难家庭,年底时,我会捐一部分款到族里,用于65岁以上,老人和困难户的资助,这都需要人去做。”
“还有,我上次回来给我父亲说了承包回梨园的事。”
“到时后如果请我姐夫,联系县农业局的专家,把梨园规划改造好。”
“我们家族梨园的名号也要恢复,都会由宗亲会管理。”
“其它几件事还不成熟,我暂时还不说。初步计划就这些,需要干事的族中长辈,还请尽快确定出来。”
大家听了杨志才的话,都挺高兴。
如果做成刚提的几件事,家族的发展也会好起来的。
大叔公也说,“刚才志才的计划很好,明天除了选好宗亲会的办事人员外,也要各支脉多宣传。”
“族中多出几个,像志才这样的年轻人,为家族的振兴和发展,建言献策,出钱出力。”
“到时候我们这批人入土了,才好有脸面对列祖列宗!”
大叔公和族老杨为先等,商量祭祖流程、清明祭文的事,杨志才借口溜了号,属实不懂啊!
看着情绪高涨的族老叔伯们, 商量着事情,杨志才走出了龙门。
他暗道,这才哪到哪哦!
再过两年,自己把家族祠堂、基金会建起来。
这群老头们,还不知道有多高兴呢!
杨志才出了院门,经过麦田时,以杨志福为首的叔伯兄弟,已经快把地平整完了。
有几人还在拉绳子、洒石灰作记号,安排明天的桌椅位置。
看起来有模有样的,他打了招呼,便朝梨园方向走去。
梨园背后的一座小土坡上,就是几百年来,逝去的祖先埋骨之地,俗称“祖坟山”。
迁居百泉村的始祖杨真明,和他的两位夫人颜氏和左氏的墓碑前。
几位婶子,已经把70多个平方的拜台 平整好了。
还细心的在地上摆放了3排草垫子,便于明天子孙下跪祭拜。
杨志才并不经常来到这里。
小的时候,每年腊月“挂坟”(中川习俗),在父亲的带领下,还过来给先祖烧纸进香磕头。
最近几年因为大学读书,工作后没时间,一直没机会。
颜老妇人的墓碑上,有“皇清待诰”的字样。
小时候不明白,在大学图书馆里查过,才知道是:死者生前未获官方封赠,后人通过刻字的方式,表达对她德行的敬意。
祖坟山上的坟头不少,但立碑的并不多,几十块而已。
然而,就是这少量的刻字碑,就把家族几百年的演进历史,用辈分排序的方法,近乎完整地记载下来!
杨志才来到第三排的,一座石碑前。
这正是来到百泉村后,第一代出生的,自家这脉的先祖杨良行:一位不一样的童生!
他的墓志铭,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一位李姓翰林亲自书写的。
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位致仕的翰林大学士,居然把五字一句的杨氏辈份,改成了七言的绝句诗。
导致的后果是:动乱年代“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风潮下,杨氏祠堂以及迁移带过来的,老族谱毁于一旦。
口口相传的,从九江府弘农杨氏分支,迁出的杨氏族人,彻底断了根源,就像浮萍一样,飘零在了异乡。
杨氏族人,每每东面望乡,颇有陈子昂诗中的意境: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的无力感。
杨志才缅怀先人阵阵,等回到院子里时,三哥帮着族人买香蜡纸钱回来。
还没呆一会儿,姐夫两人也到了 (明天雷公逢集,生意都停了)。
他哥杨志平一家,杨恒夏 也是请假,下午课没上回来的。
大家的想法很简单,父亲力主举办的“清明会”。
无论如何,作为子女,都该早点回来帮帮忙。
族长一脉,这些事情,义不容辞!
喜欢重生后,我的乡贤之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后,我的乡贤之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