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月,内廷忽然又降下一道旨意:
吏部赵尚书,才兼文武,日理万机,操江巡抚事务繁剧,着即开缺,专心本部。
原户部右侍郎,着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任操江巡抚,即日启程。
户部侍郎遗缺由福建巡抚姜廷钰升补,仍带正二品衔,管部兼理海税。
户部右侍郎接旨时,正在部堂核算今岁漕折,闻宣后愣了半息,才俯身谢恩。
回到公廨,便命小厮收拾行囊,面色青白,一句话也无。
当晚刘侍郎溜到荣府吃酒,拉贾故在廊下咬耳朵:"张尚书嫌右侍郎碍眼,道他是赵尚书一党旧人,专跟自己唱反调。
如今闽浙换了总督,海税、盐课要重新洗牌,张公怎肯留一颗钉在眼皮底下?索性举荐出去,还博个举贤的名儿。而那新任右侍郎,还是他之前的老下官,这下,户部可算被他完全捏在手里了。”
贾故听得连连摇头,次日约王行下衙后吃茶,把话学了一遍,叹道:“这右侍郎忒倒霉!人家兵部左侍郎出去便是总督,他倒好,副都御史外加个巡抚,权反而小了。”
王行吹开茶沫,压低嗓音凑了过来:“可不是嘛!可上官容不下,能平安出京已是造化。若再赖着,保不齐哪日被参一本,连巡抚都捞不着。”
两人相视苦笑。
赵尚书虽忠皇帝,可有贾故这一层在,也是相当卖东宫面子的。
可如今张尚书呢?
先前看着不偏不倚,不参与皇子之争。
可涉及到他权柄的时候,该下手时,并不手软啊。
新任操江巡抚离京时,赵尚书不便出面。
贾故代他去送了一程。
见操江巡抚神色,想是心里已经缓了过来。
贾故便本着拉拢一切能拉拢的,团结一切能团结的思想,与他说,“我与巡抚虽少有聚时,但早就仰慕您之品干,前路无论是江是海,是刀是斧,愿与巡抚一起去领。”
操江巡抚也做了多年京官,岂不知张尚书排挤,此时他当然要接受一边的示好了。
故而他缓缓笑道,“某虽今日出京,但终有与贾公再聚时。”
就这样,冬日过去。
初春时节,荣府后廊的海棠刚开。
王夫人便为了宝钗亲事寻上了老太太。
王夫人含笑把男方的帖子递给老太太,与她开口说,“我想着,史家两公,是咱们府上至亲,他们的族亲也不差,配宝钗也合适。
媳妇看中的也是您的亲侄孙,您幼弟家长房长孙史云朔,现捐顺天府巡检,与咱们府里三房二姑爷同衙当差。
他家门风清白,家底也殷实。
更难得他父母敦厚,只此一子,将来与宝钗成了,只有与咱们更亲近的。”
老太太接过帖随意看了两眼,宝钗在荣府住了许久,也是她看着长大的。
只要不被拿来配宝玉儿,她便是个好姑娘。
如今只看在王子腾的面上,让她配史家旁支侄孙也是好的。
这样一想,老太太眼角就露了笑纹,却仍迟疑:“论人品,自是极好的。只是薛家宝丫头,到底是九省都检点的亲外甥女,又是贤德妃的表妹,这门户,薛王两家无疑?”
她那侄孙,在祖父辈便成了史家旁支。
更何况史家人多,比贾家先透没了家底。
虽老太太这样迟疑,王夫人可不这样觉得。
她难得话多,和老太太笑说,“您臊我们呢?只看您和湘云,便知道史家没有不好得了。我那兄长把亲闺女都嫁了,怎么会为了外甥女挑史家礼?”
老太太也就那样一说,听王夫人愿意,又不是自己最爱的两个玉儿的事。
便撂了手,笑说,“好好好,这事我就托你当媒人了。”
听老太太同意了。
王夫人便寻来薛太太温声劝她:“妹妹莫嫌巡检官小。当今保龄侯世子夫人,不也出自咱们王家?
我自身又娶了史家女做儿媳。有这两门亲垫底,史家与咱们便是通家之好。
为了咱们两府亲缘,日后蟠儿再有什么风波,也累不到宝丫头身上。这份安稳,可比虚高的门户实在。”
这话正戳中薛姨妈心坎。
自薛蟠打死人、破财赎罪后,她夜夜惊梦,唯恐女儿也被连累。
真正的高门,凭薛家如今家业,如何攀得进?
即便攀进,还不知要受多少冷眼。
她也不愿意宝钗学夏金桂一样去做人二房。
所以能挑拣的,就是勋贵家的旁支了。
史家两侯,而且她亲兄王子腾也把女儿嫁进史家了。
她亲姐王夫人也娶了史家女。
自己亲姐姐疼了宝钗多年,如今更是亲自做媒,断不会坑外甥女。
那史云朔虽只是巡检,却年方十九,为人干练,如今靠着自己经营,在同僚中已颇有能名,日后保举,前程未可限量。
如此算来,竟是里子面子俱全。
思及此,薛姨妈眼角湿润,连声应道:“姐姐说得是!我只求宝丫头安稳度日,别再受她哥哥连累。史家这门亲,我千肯万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红楼三老爷家人丁兴旺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红楼三老爷家人丁兴旺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