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的研修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研究中心注入了蓬勃的朝气与全球化的视野。但在研究中心地下三层,一间拥有最高安保与能量屏蔽等级的专用实验室内,另一项更为隐秘、也更为核心的工作,正在悄然推进。
这里被称为“溯源阁”。
实验室内的陈设古今交融。一侧是顶尖的质谱仪、基因测序仪、细胞能量代谢动态分析系统等现代科研设备,冰冷的金属与玻璃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另一侧,则是仿古的紫檀木药柜、玉质研钵、小巧的银制丹炉,以及一排排用特殊晶体封存、在柔和光线下流淌着微光的药材,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千年沉淀的药香。
林澈站在一张宽大的实验台前,台上摊开的并非电子平板,而是数卷颜色泛黄、材质脆弱的古老绢帛与线装书。这些正是姜离凭借魂体记忆,耗费心神,一点点默写还原出的济世堂核心秘传药方。
姜离的虚影此刻比往常更加凝实了几分,她悬浮在实验台旁,清冷的目光扫过那些熟悉的字迹,眼中流露出追忆与复杂之色。这些药方,曾是她与师长、同门(包括当年的白术)呕心沥血之作,承载着济世救人的理想,如今却物是人非。
“《灵枢·醒神篇》……”林澈轻声念着其中一个绢帛上的标题,眉头微蹙,“药材配伍精妙,君臣佐使环环相扣,意在‘开窍启慧,滋养神魂’。但其描述的药效——‘神识清明,思接千载,意念凝聚如实质’——以现代药理学来看,近乎天方夜谭。”
姜离的声音直接在他识海中响起,带着一丝属于医者的严谨:“济世堂之方,重在‘气’与‘神’的层面,其效验非单纯作用于血肉之躯。汝以今世之‘形’学,度上古之‘神’功,自然格格不入。譬如这味‘引魂芝’,汝视其为真菌,分析其化学成分,然其真正药性,在于生长过程中吸纳的天地灵气与特定地脉生机,此乃其‘神’之所在,非汝之仪器可测。”
这正是最大的难题。古方中许多核心药材的药性,基于“气”、“神”、“阴阳五行”等传统理论,与现代生物化学的分子作用机制存在根本性的解释鸿沟。
“我明白,前辈。”林澈点头,“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既能尊重古方的完整性与内在逻辑,又能用现代科学语言将其部分原理阐释清楚,否则,它永远无法被主流医学界真正接受和应用,更难以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改良。”
他目光坚定:“我们需要一座新的桥梁,不是取代,而是翻译与验证。”
**一、 精微的解析**
研究的第一步,是对古方涉及的所有药材,进行前所未有的精微分析。
韩博的团队负责技术支持。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分析药材的化学成分。利用研究中心最先进的“生物场谐振扫描仪”(灵感来自于格陵兰行动后对“伪念”能量探测技术的逆向研究),他们开始尝试捕捉药材自身散发的、极其微弱的能量场信息。
“看这里,”韩博指着屏幕上代表“引魂芝”的能量频谱图,对林澈和沈雨霏解释道,“在特定的谐振频率下,它能检测到一种独特的、稳定的生物光子发射模式,其波动规律与我们在深度冥想者大脑中观测到的某种特殊脑波,存在惊人的相似性!这可能就是姜离前辈所说的‘灵气’或‘神’的一种物理表征?”
另一边,沈雨霏则带领团队,利用改造后的“超微细胞感应技术”,观察特定药材提取物对活体神经元细胞的影响。他们发现,按照古法炮制过的“龙脑”,其提取物并非直接刺激或抑制神经元,而是在细胞周围形成一个微弱的“能量缓冲层”,显着增强了神经元在面对信息过载或毒素攻击时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它不是在‘命令’细胞,而是在‘滋养’和‘保护’细胞,让细胞自身的功能得以最佳发挥。”沈雨霏看着显微镜下活力明显增强的神经元集群,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完全符合‘扶正祛邪’的中医理念!”
林澈则坐镇中枢,将所有的数据——化学成分、能量频谱、细胞效应、乃至古籍中对药性“升降浮沉”、“归经”的描述——全部输入一个他与韩博共同开发的、“神气理论”模型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超算系统中。
系统开始进行海量的交叉比对、模式识别和模拟推演。它试图找出古方中看似无关的药材之间,在能量层面和信息层面的协同作用规律。
过程极其繁复,失败是家常便饭。许多次,按照古法炮制的药材,在现代仪器下显示出的“有效成分”含量极低,甚至检测不到,但其在细胞实验或能量场测试中,却展现出明确的效果。这挑战着研究人员固有的科学观念。
“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林澈在一次项目讨论会上,对略显沮丧的团队成员说,“生命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尤其是涉及到‘神’与‘气’的层面,其运作规律可能并非我们熟悉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更类似于量子纠缠或网络协同效应。我们要寻找的,是那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涌现规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医魄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医魄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