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听人说透,再慢慢出招
村里的老周跟人谈合作,从不像别人那样一上来就拍胸脯说 “我能咋咋地”,而是坐在那儿安安静静听对方说 —— 对方说想种果树,他就问 “你想种啥品种?打算种多少亩?”;对方说担心销路,他就问 “你之前试过哪些卖货路子?”。等对方把想法、难处都说透了,老周才慢慢说 “我认识个农技员,能帮着选品种;镇上的水果店我也熟,能帮着搭线”。
有回老周跟邻村的老王谈合伙卖蔬菜,老王一开始藏着掖着,只说 “想一起做点生意”,老周没追问,只是听老王聊村里的蔬菜行情,聊着聊着,老王自己就把 “想合伙搞批发” 的底透了出来。老周说:“别着急说自己的想法,先听人说,摸清人家的心思、本事,再决定咋说、说啥。沟通就像下地,得先看清地的肥瘦,再决定种啥庄稼,不然瞎忙活一场。” 我以前跟人打交道总爱抢话,后来学老周,先听后说,反而少走了不少弯路。
2、说事实别带情绪,道理自然显
村里的张婶跟邻居聊种地,总爱说 “我家的玉米长得比你家好,都怪你浇水太少”,这话一出口,邻居就不爱听,俩人总吵。反观老陈跟人聊种地,会说 “我家玉米每亩浇了三次水,收了一千二百斤;你家浇了两次,收了九百斤,或许多浇次水能好点”,邻居听了,反而愿意跟他请教。
老陈说:“别带着情绪说话,一闹情绪就成了抬杠,啥也聊不明白。你把事实摆出来,道理自然就显了,别人也愿意听。” 我以前跟人吵架,总爱说 “你凭啥这么做”“你就是不对”,结果越吵越凶。后来学老陈,只说事实,不说情绪,比如 “这件事你没跟我商量就做了,我这边没法配合”,反而更容易解决问题。用事实说话,不是没脾气,是让人觉得跟你交流靠谱,能学到东西,不是瞎吵吵。
3、找着共同点,把 “你我” 变 “我们”
村里开村民大会,一说起 “要不要修水渠”,有人说 “修水渠费钱,我不同意”,有人说 “不修水渠浇地难,我同意”,吵来吵去没结果。老支书见状,说 “咱都种玉米,去年天旱,没浇上水的玉米每亩少收三百斤,这是咱都经历的。修了水渠,咱的玉米都能多收点,这是咱共同的好处”,这话一说,大家慢慢就达成了一致。
老支书说:“聊天得找共同点,别总盯着分歧。你说‘你要咋样’‘我要咋样’,不如说‘我们能咋样’。比如聊种地,别聊‘你种得好我种得差’,聊‘咱咋一起选好种子’,这样才不会吵,关系也能处好。” 我以前跟朋友聊生意,总说 “我想这么干”“你得听我的”,结果闹了矛盾。后来学老支书,找共同点,说 “咱都想多赚钱,不如试试这个法子”,反而合作得很愉快。
4、练点肢体语言,说话更有劲儿
村里的小李,以前说话总低着头,手插在兜里,让人觉得没精神,就算说的是正经事,别人也不爱听。后来他跟着老支书学 —— 老支书说话时,会偶尔抬手比划,比如说到 “水渠要修五米宽”,就会张开手比量一下;说到 “玉米长得一人高”,就会抬手到胸口。小李也学着做,说话时抬头挺胸,偶尔用手比划,慢慢的,听他说话的人越来越多。
小李说:“肢体语言就像给话加了劲,光说不比划,显得干巴巴;适当比划两下,更有魅力。” 他还学着朗诵村里的宣传稿,比如 “种好庄稼,多赚钞票”,说 “种好庄稼” 时抬手,说 “多赚钞票” 时拍腿,时间长了,说话越来越自然。练肢体语言不是装样子,是让你说话更有感染力,别人愿意听,也更容易记住你说的话。
5、盯着人说话,让人觉得你尊重他
村里的小王,跟人聊天总爱东张西望,要么看地上的蚂蚁,要么看远处的树,别人跟他说 “我家孩子考上大学了”,他都没听见,还问 “你说啥”,慢慢没人愿意跟他聊天。反观老周,跟人说话时,总会盯着对方的眼睛,就算对方说的是家常话,也认真听,别人都说 “跟老周聊天,觉得被尊重”。
老周说:“眼神交流很重要,你盯着人说话,不是要盯得人发毛,是让对方知道你在听。就算他说的不重要,你认真听了,他也会尊重你,跟你聊得更投机。” 我以前跟人说话,总爱玩手机,后来学老周,放下手机,盯着对方说话,发现跟人相处融洽多了。眼神交流不是小事,是做人的本分 —— 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6、总结人说话,给人点惊喜
村里的小芳,跟人聊天时,总爱总结对方的话。比如有人跟她说 “我家种了三亩苹果,去年卖了八千块,今年想再种两亩,就是担心销路”,小芳会说 “你现在有三亩苹果,赚了八千,想扩种到五亩,主要担心卖不出去,是这意思不?”,对方听了,会说 “对,你说得太对了,我就是这意思”,然后更愿意跟她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人性的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人性的那些事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