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霄的断刃军刀在晨露中划出冷光,将第三块碎玻璃嵌进橡树根的裂缝里。玻璃的锋利边缘朝上,与周围的枯枝败叶融为一体,只有对着阳光时才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反光。这是他们在老水磨坊附近布置的第七个陷阱,距离追兵不到两公里。
“角度再调三分。”他对着赵猛比划,“让玻璃刃与地面呈三十度角,既能划破靴底,又不会暴露反光。”昨天夜里,他们从废弃的啤酒瓶上敲下二十多块碎玻璃,这是目前最趁手的“武器”——没有杀伤力,却能有效迟滞追兵的速度。
赵猛用军刀把玻璃往里敲了敲,指节被露水浸得发白:“霄哥,你说这些当兵的会不会绕路?他们的卫星地图应该能看到这片林子。”
“不会。”林霄蹲下身,用松针盖住玻璃边缘,动作轻得像在摆弄易碎品,“正规军行军有固定路线,讲究‘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咱们是民兵,懂这里的树哪棵会勾住裤腿,哪块石头下雨后会打滑——这就是咱的优势。”
金雪抱着从矿洞找到的军用指南针,指针在磁场干扰中微微晃动。“西北方向三百米有片沼泽,”她报出坐标,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那里的泥炭层能陷住靴子,要不要在必经之路埋点树枝?”
“埋带刺的藤条。”马翔突然开口,他正用草绳捆扎着一捆干芦苇,“昨天我去勘察时,发现沼泽边缘长着不少菝葜,藤蔓上的尖刺能刺穿胶鞋。”他把捆好的芦苇往泥里插了半尺,露出的部分像丛普通的水生植物,“等他们踩进去,藤条会缠住脚踝,泥炭层再一陷,至少能拖住十分钟。”
老张拄着根磨尖的杨木拐杖,忍着腿疼在旁边做标记。他用炭笔在树干上画了个不起眼的歪箭头,指向陷阱的反方向:“给他们留个‘路标’,正规军认记号,肯定会跟着走。”老兵的脸上沾着泥,眼神却亮得惊人,“当年抗洪水时,咱就用这招把溃堤的村民引到安全区。”
布置完最后一个陷阱时,林霄摸出怀表——这是从老张那里借来的老物件,表盘玻璃裂了道缝,却走得异常精准。“还有十七分钟。”他看了眼太阳的位置,“按他们的行军速度,差不多该到了。所有人,按第二套方案撤到山脊线。”
所谓的第二套方案,是林霄根据地形制定的“蜂窝战术”:十五个人分成五组,每组三人,呈五角星分布,各组间用鸟叫传递信号——这是山里猎户的老办法,布谷鸟叫代表安全,喜鹊叫代表发现敌人,乌鸦叫则是紧急集合。
林霄带着金雪和老周往东侧山脊移动时,听见了第一声闷响——有人踩中了玻璃陷阱。紧接着是士兵的痛呼:“妈的!什么东西?”
“保持队形!”红军军官的吼声传来,带着明显的不耐烦,“不过是些小把戏,别被干扰!”
金雪的脚步顿了顿,手心沁出冷汗。“他们好像没受影响。”
“别急。”林霄拽着她钻进一片杜鹃花丛,花丛里的尖刺刮破了裤腿,“这只是开胃菜。”他吹了声悠长的口哨,模仿布谷鸟的叫声,通知各组陷阱已触发。
果然,没过三分钟,沼泽方向传来更激烈的争吵声。“有人陷进去了!”“该死的,这藤蔓怎么弄不开?”“快拿工兵铲!”
林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正规军的装备确实精良,工兵铲能砍断藤条,急救包能处理伤口,但他们永远算不到,民兵会把沼泽、藤蔓、泥炭层当成武器。就像当年水库抢险,正规军带着抽水机来,却发现最管用的是村民们用身体搭成的人墙。
爬到山脊线时,赵猛的小组发来信号——喜鹊叫。林霄立刻示意金雪观察,她举着从矿洞找到的单筒望远镜,镜筒上还留着铁锈。“西南坡有蓝军!”她低声说,“大约一个班,正沿着我们的脚印追,速度很快。”
“让他们追。”林霄指着山脊另一侧的乱石坡,“那里的页岩是斜的,踩上去会往东南滑。赵猛他们在那边埋了松动的石块,只要有人踩中,整面坡的石头都会滚下来。”
老周突然指着远处的天空:“无人机!”一架小型无人机正从云层里钻出来,螺旋桨的嗡鸣声越来越近。
“卧倒!”林霄把金雪按在岩石后面,自己则滚到块凹地里。无人机的摄像头扫过山脊线,热成像镜头在阳光下泛着绿光。林霄能感觉到机身掠过头顶的气流,后背的冷汗瞬间被吹干。
“发现热源!”无人机的扩音器里传出机械音,“坐标北纬32°19',东经118°45',请求地面部队支援!”
“他们知道我们在这儿了!”金雪的声音发颤。
林霄却笑了,从怀里摸出块巴掌大的铁皮——这是从老水磨坊的水车残骸上拆下来的。“老马教的反光术,该用了。”他把铁皮对着太阳,调整角度,让反光正好射向无人机的摄像头。
无人机的嗡鸣声突然变得紊乱,显然是摄像头被强光干扰。它在山脊线上空盘旋了两圈,最终摇摇晃晃地往西南方向飞去——那里是赵猛他们的位置,显然是被铁皮反光误导了方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你们真的是民兵?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你们真的是民兵?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