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立刻钻进灌木丛。周洋迅速组装好温差发电装置,将短波电台接在上面:“马翔,你说的特别行动组,会不会用跳频技术?”
“肯定会。”马翔调试着电台频率,“最新的反干扰设备能在0.1秒内切换频率,普通电台根本抓不到信号。”他突然看向周洋,“但你的电台有手动调谐功能,对吧?”
周洋眼睛一亮:“我可以监听频率跳变规律,手动同步!”他转动调谐旋钮,耳机里传来“滋滋”的电流声,突然捕捉到一串快速闪过的摩尔斯电码。
“他们在说‘发现粉色标识,疑似目标向溪流移动’。”马翔迅速翻译,脸色凝重,“三大战区联合特别行动组已经到了,装备的是‘猎豹’反干扰系统,能同时压制128个频率信道。”
“那我们的温差发电装置够用吗?”金雪看着柴火渐渐熄灭,冷水桶里的温度在升高,电压表的指针缓缓下降。
“够撑十分钟。”周洋调整着半导体片的角度,“十分钟内必须找到更稳定的电源,比如溪流里的水力发电机。”
队伍在灌木丛中快速穿行,老周被赵猛半扶半拽着,嘴里还在念叨:“早知道带个太阳能充电宝了……”林霄却注意到他虽然瘸着脚,却始终把那半块压缩饼干揣在怀里,刚才分食物时,悄悄塞给了金雪。
溪流在三公里外的山谷里,水声潺潺,清澈见底。周洋刚要搭建水力发电机,马翔突然按住他:“看溪底的石头。”只见水底的鹅卵石排列整齐,明显有人工堆砌的痕迹,“是蓝军的水下传感器,能探测震动和电磁信号。”
“用这个。”林霄突然从背包里掏出块塑料布——这是老奶奶给的,用来包裹遗骸剩下的,“把发电机吊在树上,用绳子绑着漂浮的竹筒当动力源,不接触水面就不会触发传感器。”
这法子果然管用。当水力发电机开始转动时,电压表的指针稳定在3伏特,足够带动短波电台和夜视仪。马翔戴上耳机,开始监听特别行动组的通讯:“他们在部署‘梳形搜索’,分五路向溪流靠近,间隔50米,推进速度每分钟10米。”
“我们往上游走。”林霄指着溪流源头的方向,那里有片茂密的柳树林,“柳树的根系发达,能吸收电磁信号,让他们的传感器失效。”他的判断基于车间里的电磁屏蔽原理——导电介质能吸收电磁波,就像金属网罩能屏蔽信号一样。
队伍刚走进柳树林,老周突然“哎哟”一声——这次不是脚疼,是踩在湿滑的青苔上差点摔倒,手却意外摸到块硬物。“这是什么?”他扒开腐叶,露出块金属板,上面刻着“军用给养库”的字样。
“是60年代的地下仓库!”马翔的眼睛亮了,他用军刺撬开金属板边缘的泥土,“看锁扣,是老式的黄铜挂锁,我能打开。”
仓库里漆黑一片,弥漫着樟脑和霉变的气味。周洋打开夜视仪,光柱扫过一排排木箱,上面的封条完好无损,印着“绝密”字样。“是当年剿匪部队的储备物资!”林霄打开最上面的木箱,里面整齐码着压缩饼干和罐头,生产日期是1962年,却依然完好。
“还有电台!”金雪突然喊道,指着角落里的老式发报机,“是电子管发报机,不用电也能发报!”
马翔检查完发报机,突然笑了:“特别行动组的反干扰设备对这种老古董没用。他们的数字化系统识别不了摩尔斯电码的模拟信号。”他看向林霄,“我们有新的通讯方式了。”
林霄看着仓库里的物资,突然明白这支队伍早已不是单纯的逃亡者。从短路红军发电机到保护革命遗骸,从自制温差发电装置到找到地下仓库,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这场正规军的演习中开辟出一条属于民兵的战场。
老周坐在木箱上,一边揉着脚踝一边啃着压缩饼干:“早知道有这好地方,刚才就不踢石头了……”话没说完,就被金雪瞪了回去。
远处传来特别行动组的喊话声,隐约能辨出“立即投降”“放弃抵抗”等字眼。林霄走到仓库门口,望着柳树林外晃动的手电光,突然对马翔说:“教我们摩尔斯电码吧,越简单越好。”
马翔点点头,在木箱上敲出“嘀嘀嗒嗒”的节奏:“这是求救信号SOS,三点三横三点……”
柳树林的风吹过,带着溪流的潮气和柳树叶的清香。仓库里,老式发报机的按键在手电光下泛着冷光,十七个民兵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像一群即将投入新战场的战士。三大战区的特别行动组还在外面搜索,他们不知道,自己面对的不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一支在绝境中学会了用智慧和勇气作战的特殊队伍。
林霄看着众人认真学习电码的样子,突然想起出发时陈峰的话:“黑松岭的秘密,不在山上,在人心里。”他低头看了看自己包扎的手掌,伤口已经结痂,心里却有种前所未有的力量,仿佛能握住整个世界的电流。
喜欢你们真的是民兵?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你们真的是民兵?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