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目击者证词
警方走访的多名目击者中,有人提供了关键线索:1924年1月初(三人失踪时段),曾在小熔岩湖附近看到与金西外貌相符的男子,对方神色慌张,似在躲避他人;另有目击者称,谋杀案后不久,在本德附近酒吧看到金西,其行为异常,言语中提及“处理掉麻烦”;还有人指认,金西曾试图出售疑似属于受害者的皮毛。
但这些证词均非直接证据,无人亲眼目睹金西作案,给后续起诉带来巨大难度。
四、漫长的追捕
4.1 九年追捕
案发后,罗伯茨警长立即对金西发出逮捕令,但金西早已逃离,开启长达九年的逃亡之路。
九年间,警方多次收到金西行踪线索,却屡屡被他逃脱。金西擅长用假名伪装,在全美各地流窜,从不长期停留,反侦查能力极强。即便如此,警方始终未放弃,定期向各地执法机构发送通缉令与照片,誓要将其抓获。
4.2 金西的逃亡生涯
逃亡期间,金西使用“李·柯林斯”等多个化名,靠伐木、务农、采矿等临时工作谋生。他适应能力惊人,既能在城市隐匿,也能在乡村生存,对执法流程的了解更让他屡次避开追查——他极少乘坐公共交通,频繁变更路线,时刻保持警惕。
直至1933年,金西在蒙大拿州卡利斯佩尔的一家酒吧与人争执,引起警方注意,这场漫长的追捕才终于画上句号。
4.3 被捕与引渡
1933年,蒙大拿州警方确认金西身份后,立即通知俄勒冈州。罗伯茨警长亲自前往蒙大拿,将金西引渡回德舒特县监狱候审。
尽管逮捕成功,警方清楚,九年时光已让许多证据流失或损坏,要证明金西有罪,仍是一场硬仗。
五、审判与判决
5.1 审判过程
1933年,金西因熔岩湖谋杀案在俄勒冈州受审,九名证人出庭指证,但庭审充满波折。
控方以间接证据为核心:金西的犯罪前科、对受害者的死亡威胁、案发后潜逃行为,以及被捕时的可疑表现。辩方则反驳称,控方证据均非直接指向谋杀,无物证或目击证人证明金西作案。
庭审持续数周,最终陪审团经过三小时审议,裁定金西谋杀罪成立。
5.2 判决与上诉
金西被判处无期徒刑——在缺乏直接证据的案件中,这一判决堪称严厉。法官表示,金西的犯罪履历与社会危害性,是量刑的重要依据。
金西不服判决,随即上诉,声称庭审存在程序错误,证据不足以支撑定罪。其律师辩称,审判法院违规采纳部分证据,且未充分考量金西的不在场证明,认为陪审团裁决基于推测而非实证。但上诉法院最终维持原判,金西被送入俄勒冈州立监狱服刑。
5.3 判决的争议
这一判决在当时引发热议:支持者认为,综合间接证据与金西的危险性,严厉判决是必要的社会保护;反对者则指出,仅凭间接证据判处无期徒刑过于严苛,不符合刑事案件的证据标准;法律专家也质疑,此类案件中重刑判决的合理性,凸显了间接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的局限性。
六、未解之谜与后续影响
6.1 案件的未解之谜
尽管金西定罪服刑,熔岩湖谋杀案仍留下诸多疑团:
其一,动机成谜。三名捕兽人未与人结下深仇,财物与工具也未丢失,排除仇杀与财杀可能;其二,作案过程存疑。三人都是经验丰富的户外工作者,为何会被单人轻易制服?是否认识凶手?有无同伙参与?其三,证据矛盾。尸检显示三人或死于不同时间,与“同时被发现”的情况冲突;现场的冰镐、衣物碎片等物证,也无法与金西直接关联。
这些疑点让部分人猜测,案件可能存在其他嫌疑人,金西或许并非唯一凶手。
6.2 金西的狱中生活与释放
在俄勒冈州立监狱服刑期间,金西表现安分,参与教育与职业培训,试图改造自己。随着刑期增长,他多次申请假释,辩称判决过重(证据多为间接),并坚称自己无辜。
1957年,服刑25年、年近70岁的金西终于获得假释——假释委员会认为,他已服刑足够久,对社会的威胁大幅降低。出狱后,金西迁居爱达荷州,过着低调生活,极少接触外界,也从不提及过往。
6.3 案件的历史影响
熔岩湖谋杀案成为俄勒冈州最知名的悬案之一,尽管金西定罪,因缺乏直接证据,案件仍被官方列为“未完全解决”。
对当地社区而言,此案打破了“偏远地区安全”的认知,提醒人们警惕陌生人风险;对执法机构,此案推动了调查方法与证据收集技术的改进,尤其在暴力犯罪侦查领域提供了重要借鉴。
近一个世纪过去,随着DNA等现代侦查技术的发展,有人期待重启调查,或许能借助科技之力,揭开这起百年悬案的最终真相。
喜欢大案要案详情录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案要案详情录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