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神秘失踪
6月17日早上9点,考察队收到了驻军的回电,同意提供救助,要求大家原地待命。队员们把电报拿给彭加木看,希望他不要再坚持找水了。然而,彭加木看后心情更加不好,他仍然坚持认为附近就有水源,甚至和一名队员吵了起来,认为大家都在当"退兵"。
下午2点,驻军又来了一份电报,通知大家直升机不能送油,但18号可以送500公斤水。一名队员把这份电报拿给彭加木看,却发现他不在营地。大家开始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时,司机去车上拿地图,突然发现地图里掉落了一张纸条。他捡起来一看,上面是彭加木的字迹,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彭 17/6,10:30"。而且日期中的"16"被划掉,改成了"17"。
看到这张纸条,队员们意识到情况不妙。虽然军队已经同意送水,但彭加木还是决定独自去找水,而且一个人在沙漠中行动是非常危险的。大家立刻带好装备出发,沿着彭加木留下的脚印寻找。他们开着车向东在一片盐碱地湖边发现了彭加木的脚印,但再往前脚印就消失了,这个位置距离营地约一公里。
下午3点,气温达到了顶峰,如果再找不到彭加木,他很可能会因脱水而死。队员们向东开了很久也没能看到彭加木的踪迹,他们开了十几公里也没有找到任何脚印。到了下午5点,他们来到一片红柳包的地方,这里有几百个红柳包,每个红柳包就像一座小山丘。在这片区域,队员们仔细搜索,却始终没有找到彭加木的身影。
夜幕降临,队员们不得不返回营地,等待第二天继续搜索。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成永诀。彭加木就这样在茫茫沙漠中消失了,留下了一个至今未解的谜团。
四、大规模搜救行动
4.1 第一次搜救行动:紧急出动
当彭加木失踪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上面高度重视。时任总理Hua 国锋亲自下达了"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彭加木"的指示。随后,一场规模空前的搜救行动迅速展开。
1980年6月18日,驻新疆解放军陆航三团率先派出两架飞机,在库木库都克附近找到了除彭加木外的考察队所有人员,并空投了救援物资。这些物资包括水、食物、药品和通讯设备,确保了考察队其他成员的安全。
6月19日起,驻军又派出10多架飞机和一支地面部队继续搜索。解放军和中科院新疆分院也数次派出小分队、考察队,动用飞机、警犬及其他搜救器材进行地毯式的大规模搜寻。然而,这次搜索只发现了彭加木留下的几张糖果纸和几行鞋印,没有找到他本人。
这次搜索持续了三天,从6月18日到6月20日。在这三天里,彭加木失踪的区域每天都刮着八到九级的大风,携裹着黄沙的大风把一个人留下来的痕迹扫荡得干干净净。这无疑增加了搜救的难度,也让人们对彭加木的安危更加担忧。
4.2 第二次搜救行动:扩大范围
上级领导得知彭加木失踪的消息后,于6月23日起,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寻找。第二次搜救行动于7月6日开始,这次行动调集了更多的人力物力。
为了提高搜救效率,从上海、南京等地调来了有经验的侦查员和警犬。1980年7月6日,这些人员抵达罗布泊,第三次的搜索进入关键阶段。这支搜索队伍共有117人,被分成了三个队伍。第一队由科学院的干部组成,共27人;第二队是搜索的主干力量,由侦查员和警犬组成,还有少数媒体记者,共26人;第三队由来自"马兰基地"和"704基地"的官兵组成,共64人。
这支庞大的搜索队伍配备了13辆卡车作为后勤保障,其中有3辆是物资车、6辆水车、4辆油罐车。然而,进入7月的罗布泊,气候更加炎热。根据搜索队当时的记录,白天的气温高达50℃,地表温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0℃。到了晚上,气温又骤降到20℃,有时候会低到17℃。如此巨大的温差给搜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由于罗布泊白天的气温过于炎热,连人都耐不住,更何况是更不耐热的警犬。所以,侦查员只能在清晨四点出发,带着警犬进行搜索。本来的安排是让警犬从找到的坐印开始搜索,但等警犬到来的时候,距离彭加木失踪已经过了20多天。罗布泊的风沙大,早晚气温变化也大,导致警犬就位时,彭加木留下的气味早就消失殆尽了。
尽管如此,搜索队还是找到了一些彭加木的蛛丝马迹。7月13日,在一片芦苇丛里面发现了两个线索:一是一个深褐色的小药瓶;在药瓶的两米开外,地上铺有芦苇叶,上有人明显坐过的痕迹。这片芦苇丛距离彭加木脚印消失的地方大概有七八公里左右,可见彭加木休息调整过后,又往前行走了一段路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案要案详情录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案要案详情录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