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个药瓶是否就是彭加木的呢?经过熟知的人辨认,这个药瓶的大小和彭加木随身携带的药瓶有着些许出入。而且,发现药瓶的时候,瓶子里面的沙子有不少已经沾粘在一起了,这表明这个药瓶被丢弃在此地也有不少日子了,不是刚丢弃的。因此,这个发现并不能确凿地证明彭加木的行踪。
由于罗布泊的环境实在过于恶劣,给这一百多人的后勤补给也越来越困难,第二次搜救行动最终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4.3 第三次搜救行动:地毯式搜索
1980年11月,第三次大规模搜救行动展开。这次行动的规模更大,搜索范围更广。为了确保行动的成功,军方出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括69架飞机和48辆军车。搜索范围扩大到了40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上海市的面积。
这次搜救行动的另一个特点是彭加木的家人也参与其中。他的妻子和女儿从上海赶来,加入了搜救队伍。这表明了国家对这起失踪事件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对科学家家属的关怀。
然而,尽管投入了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搜索结果仍然令人失望。除了一些可能与彭加木有关的痕迹外,没有找到任何实质性的线索。彭加木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确切的踪迹。
这次搜救行动持续了一个多月,从11月初到12月初。然而,随着冬季的到来,罗布泊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恶劣,气温骤降,给搜救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最终,在多次搜索无果的情况下,搜救队伍不得不撤离,宣告第三次搜救行动失败。
4.4 第四次搜救行动:最后的努力
1980年年底,国家组织了第四次对彭加木的搜寻。这次行动在某种意义上也有澄清流言的目的,如果能够找到彭加木的遗体,就能够击破别有用心的人对他失踪原因的各种荒诞猜测。
第四次搜救行动沿着河道整整搜寻了一个月,依然没有任何结果。此时,距离彭加木失踪已经过去了半年多的时间,人们开始意识到,找到他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了。
在四次大规模搜救行动中,军方和科研部门共投入了数千人次的人力,动用了大量的飞机、车辆和其他设备。这些搜救行动覆盖了罗布泊地区的大部分区域,甚至包括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然而,所有的努力都未能找到彭加木的下落。
4.5 国际关注与谣言
1980年6月2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里传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着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第二天,全国的媒体都铺天盖地地以各种形式播发了这条新闻。这起事件迅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成为当时国际新闻的焦点之一。
然而,就在全国人民为彭加木的失踪深感惋惜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从大洋彼岸传来。1980年8月,香港某报社爆出惊人消息:有人在美国的一家餐馆目击到彭加木。据称,这位目击者是彭加木的"老朋友",他认出彭加木后激动地上前打招呼,结果彭加木却矢口否认,甚至在两名美国男子的"护送"下迅速离开。
这个消息引起了轩然大波,国内外媒体纷纷转载。一些人猜测彭加木可能是叛逃到了美国,这对当时中国科学家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澄清事实,新华社记者亲赴香港,循线调查所谓"留学生目击者",结果发现证词漏洞百出,无法提供清晰人像和时间线,也无法确认其与"疑似彭加木"有任何接触。
最终,新华社以一句意味深长的评论结尾:"有些影子,不过是风中飘动的衣角。"彭加木的夫人夏叔芳也明确表示,她和彭加木从来就不认识周光磊这个人(所谓的目击者)。至此,所谓"彭加木现身美国"的谣言被彻底粉碎。
五、失踪之谜的各种猜测
5.1 病发说
彭加木曾身患癌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年跟他一同考察的队员分析,可能在找水的过程中旧病复发,体力不支倒在沙漠里,被风沙淹没。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彭加木在出发前身体状况已经不太好,而且罗布泊的极端环境确实可能诱发疾病。
然而,彭加木的家人却极力反对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彭加木虽然带癌生活了20年,但他性格乐观,很注意锻炼身体,意志也很强,不可能突然身体衰竭。此外,如果彭加木真的是因病倒下,他应该会在附近留下更多的痕迹,比如药品、水杯等个人物品。然而,在搜救过程中,除了那张字条和一些糖果纸外,没有找到任何与彭加木直接相关的物品。
5.2 泥沼说
另一种说法是,罗布泊以前有盐湖,可能也存在被流沙掩盖的泥沼,彭加木可能在找水途中迷路,陷入了沼泽。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合理,因为在沙漠地区,确实存在一些隐藏的泥沼或流沙地带,对探险者构成致命威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案要案详情录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案要案详情录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